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海南传统村落生态环境建设现状调查与经验总结
范文

    赵丹

    摘 要: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为影响,紧密联系。村落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乡村振兴战略则为村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难得的机遇。本文以海南传统黎族村落文门村为例,从道路、排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筑庭院改造、产业资源建设等方面分析其在生态文明视阈下村域体系规划改造内容,为海南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的建设提供样本借鉴与经验总结。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生态环境建设;现状调查;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2(a)-107-02

    ①基金项目:本研究由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海南村落生态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研究[HNSK(JD)18-05]”资助。

    生态系统服务能提高居民福利,不仅能够对居民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同时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居民健康、安全、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福利(郑伟和石洪华,2009)。1999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理念,在我国“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的过程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自2017年政府出台《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后,涌现出多批生态人居环境良好、产业发展势态向上、乡村文明新气象、民族文化新活力的新型美丽乡村,其中黎族传统村落文门村以“千年黎寨,文化之门”为建设理念,突出古老的生态理念及民族文化底蕴,在村庄绿化美化方面取得突出成效而成为建设典范。

    1 案例区介绍

    1.1 文门村基本概况

    海南省三亚市文门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黎族村庄,其地处低纬度,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村域面积为1957.56公顷,尚未进行旅游景点开发,以自然风貌为主,辖区内有13个自然村庄,现有村民住户1282户,全部为黎族,人口5745人。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种植以水稻、槟榔、橡胶、豆角等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以猪、鸡、鸭、羊等禽畜为主 (中共三亚市天涯区委办公室关于文门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自查报告),全村年经济收入达140多万元。

    1.2 古老的生态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

    黎族先民崇拜榕树、椰树、酸豆树等,认为这些绿色植物是神树,所以虔诚崇拜之,精心保护之。黎原始先民还奉行自然崇拜,在他们看来,自然界的水、土、山、石等万物皆有神灵,在古树落文门的一座山脚下,一片百年古树群落在村民年复一年的保护下,完好无损,生机盎然。古老的黎寨“文门”就是当时州官朝宦的驿站,天涯古道古迹(钦差大臣苗曹汤、太守程哲、范云梯等)、冼夫人校场、黄道婆纺址、钦差教化台等历史文化故事及黎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构建了文门这座历史生态文化名村的底蕴。

    2 文门村美丽乡村建设历程

    2.1 规划定位

    文门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依托天涯文化和黎族文化,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天涯古村,文(彩)绘之乡”的村庄愿景,打造以“天涯文化、生态旅游、特色农业、休闲宜居”为特色的“美丽文门村”(三亚市天涯区文门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同时以文门为综合服务中心,沿314省道,由南向北贯穿整个村庄的综合发展轴线,沿天涯古道串联村内多个景点,建立特色农业种植区、热带山林度假区、村落观光休闲区、天涯海角风景区四个功能区,将村内生态园、力村水库、土壤水库、天涯古道、千亩稻田、惊天石、石门子等景观和功能节点连接起来,构建一个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乡情美景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幸福家园。

    2.2 指导思想与规划理念

    一是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三大整治工作,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解决农村饮水难、行路难、通信难等民生工程;二是秉承“保护、传承、改造、提升”的原则,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三项建设;三是通过推进环境整治、设施完善、产业培育、服务提高、素质提升五大工程实现美丽乡村产业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建设目标。

    2.3 生态文明视阈下村域体系规划改造内容

    在道路交通设施方面,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拓宽原有村庄主要道路,将路面宽度增至6米,对4米村庄次路进行改造与扩建,同时增加2米村内主要的步行道路作为连接重要公共接点和开敞空间。

    在给排水处理方面,增加管网,实现每村均有自来水供应,同时完善污水收集措施。沿村内主干道建设排水管汇集村民污水,汇集后流入村内新建生化池,污水排放采用重力流,并将厕所污水和牲畜栏的粪便污水直接排入每家每户的沼气池自然降解, 其余生活污水结合污水暗管排入村庄11处污水处理了,同时散居农户生活排水结合化粪池、沼气池进行综合处理,达标后施以农田、山林等综合利用。禽畜圈养点村内实行人居禽畜养殖分离。

    在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面,以原生态为原则,在保持原有生态乡村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对重要节点地区、旅游线路及旅游景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道路两侧景观美化。道路两侧栽种本地特色经济果木,提升景观效果;自然村绿化美化。重点整治乱堆乱放,进行路面硬化和植被绿化;重点村综合整治提升。重点村进行综合整治,包括建筑立面、景观绿化、道路路面、标识系统等;农田环境管理。村内农药、化肥包装物及塑料薄膜等生态废弃物定期清除,农田无化肥、无农药,有机农田比例超50%。

    在建筑及庭院改造方面,統一外墙颜色,局部点缀民族图腾。增加窗套设计,配合本地特色的遮阳设计手法进行窗户遮荫。外加竹篾与木质装饰,凸显民族风格。阳台位置安装带有图腾的铁艺栏杆,颜色统一为木色。接驳天面排水预埋管,安装立管,并把天面雨水引到建筑墙裙外设计的花池中。利用天面积水回灌花池,村内大部分民居不设置雨水立管,导致墙身严重污染,设计安装雨水立管。在墙裙90厘米高处设计花池,花池外壁采用本地特色的火山石装饰材料,花池有效收集雨水,达到天然的立体绿化效果。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对破损部位修复,拆除原村民自建牲畜家禽饲养设施,原址改造为旅游配套建筑或休闲绿地,村民圈养牲畜和家禽由村委会集中统一管理,原有住宅根据功能适当进行空间改造,加建卫生设施及公共厕所。

    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文门村以天涯彩绘故事为各村的核心引擎,分散出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升级、衍生产业提升和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三大主体功能,通过黎族庭院文化养生、黎族文化演绎、黎族特色节庆、黎族特色运动会、黎族有机膳食等生态养生休闲类及黎锦彩绘纪念品(青蛙/牛头)、黎汗涂鸦创作广场、黎族品牌产品传媒推广、黎族乡村彩绘音乐节、黎族彩绘摄影展等方式让社区居民深入参与并传承与发展黎族民族文化,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利用特色彩绘艺术类项目如彩绘庭院、彩绘涂鸦艺术节、特色雕塑、彩色稻田衍生相关产业的提升与更新。同时,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民宿专门管理机构、民宿培训学校、星级黎家乐等风情民俗体验类项目有效调动当地1035位农户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事业,促进就业,营造公平纯净和谐的乡村产业经济环境。

    在产业资源建设方面,梳理12大核心建设要素——农田、作物、植被、湖塘、村落、奇石、果园、古道、文化、庭院、交通、政策,结合日台两地“一村一品”经济经验,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及建筑遗产和良好的生态基底,挖掘第三产业经济活力。

    3 文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经验与启示

    3.1 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居民福利

    生态系统服务能提高居民福利,不仅能够对居民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同时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居民健康、安全、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福利(郑伟和石洪华,2009)。文门村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通过海绵小学、乡村图书馆、庭院建筑改造、道路管线给排水及黎族祠堂等改造,以及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不仅提升居民的健康与安全福利,同时提高了环境美化度,营造了舒适的居住及旅游环境。通过第三产业特色庭院经济旅游业的推动,以三产联动发展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观引导当地农民致富,最大限度地提升经济收入的同时,反过来降低生态破坏,从而缓解生态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美丽乡村生态环境。此外通过多项黎族传统文化活动及节事的举办丰富了本地居民的精神福利,提高了本村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思想认知和发展传承。

    3.2 划分村落区域,分类提升

    文门村辖13个自然村,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建设现状、道路交通情况、村民意愿、生态环境及人文旅游资源,将其管辖内的村落分为宜居型2个、提升型4个及基础型6个并根据创建类型,分类提升。

    其中上那后、下那后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区位较好,生态环境良好,景观资源丰富,并具有一定黎族特色,人文资源丰富,基于此,将其定位为宜居型美丽村庄,并强调古朴乡村、有机形态、沉稳的生活气息理念。如用风情古道、故居群落、老房子的故事、槟榔林、回忆墙景、特色古道等节点展示古居风情区;用草坡种植池、民俗景观柱、景观廊架、休闲广场、采摘园、农家乐等节点营造农家体验区的氛围;同时由清净民舍、梯田、雅居民宿、草坡种植池及槟榔林等节点建设古村民宿区;由天涯古道、彩绘民宿、彩绘主题街、彩绘花园等熏染古村文化彩绘艺术;等等。对于提升型美丽村庄则以充分利用和整合现状景观资源及人为资源,发展村庄特色旅游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相对于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较差、村庄内部及周边旅游资源整合度低、经济基础较差的村庄,适当发展村庄特色旅游产业,提高农民收入,达到基础型美丽村庄标准。

    3.3 社区参与,发挥社区主体地位

    生态文明村建设必须充分尊重民意,最大限度地争取民心,广泛发动农户参与,充分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景观资源,尊重原有场地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运用乡土材料等;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坚持尊重乡村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固有特色,将景观资源、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纳入景观规划设计中,开发潜在的景观资源,弘扬历史文化,丰富乡村旅游景观的内涵,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雅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县域景观提升及生态补偿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8.

    [2] 严杰.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解读[J]. 今日浙江, 2016(09):26-27.

    [3] 于晓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M].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