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期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困境及对策
范文

    李晟

    摘 要:2020年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中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出现也说明了我国高校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顺利就业,给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本文就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深入阐述了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的现状且给予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就业困难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3(b)--03

    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整体经济形势下滑,各家企业开启的校招岗位数量有一定减少;另一方面,高考录取人数和考研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这意味着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企业招的人更少,学校毕业的人更多,这种不平衡的供需关系就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95后、00后大学生对于职业观倾向变化,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就业工作需要高度关注就业困难群体,深入了解就业困难的成因,完善高校就业困难学就业帮扶体系,全力推进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促使高校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类型

    目前对于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受到家庭经济、自身能力、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毕业年度求职时不能顺利就业的大学生,还指未取得毕业资格或者不想就业、懒就业的大学生。根据以上定义,将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按照主客观因素分类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客观因素导致的就业困难

    1.1.1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偏远山区家庭、失业家庭以及城镇低保家庭。这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较差,社会资源缺乏的情况,该类学生就业竞争力较低。近年来,求职成本逐步增加,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在求职费用投入较低,导致就业选择面窄,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成功率较低。

    1.1.2 就业身体残疾及心理问题导致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就业困难群体中存在一部分身体残疾或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体残疾的学生在就业时受到身体影响,选择的职位少,在面试时容易遭到歧视。而存在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在近几年毕业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面临求职的心理压力造成焦虑不安、迷茫困惑、意志力消沉等现象,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无法正常发挥,最终求职失败[1]。

    1.2 主观因素导致的就业困难

    1.2.1 就业能力不足导致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就业能力差主要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专业知识欠缺、实践操作能力弱,理论知识储备和素养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这类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自身短板而难以被用人单位聘用,逐渐成为有就业愿望而未实现就业或充分就业的就业困难群体[2]。

    1.2.2 就业观念偏差导致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1)对自我定位不准确,不能正确认识职业世界。过度夸大学历因素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一部分学生就业期望过高,“眼高手低”无法与用人单位匹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另一部分学生过度自卑认为自己的学历、学校、专业较差,求职中产生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影响就业。该类学生社会实践经历较少,在象牙塔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因此对职业世界了解甚少,不能紧跟用人单位的要求,求职过程中易碰壁,就业成功率较低。

    (2)过分依赖他人,被动接受他人安排。该类就业困难学生过度依赖外部力量,寄期望于他人利用相关社会资源帮助找工作,或者由于缺乏相关资源,从而产生消极就业心态影响就业。

    (3)就业意识淡薄,内在动力不强。该类就业困难学生,对就业缺乏基本认识,就业准备滞后,对未来茫然,不知道今后的发展方向,就业行动消极且被动,从而导致其懒就业甚至于不就业。

    2 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帮扶工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每年年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两部门都会联合发布当年的《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要求各地各部门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创业工作,并对就创业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根据《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都采取了系列措施切實帮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2.1 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重经济补贴,就业能力培养少

    目前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就业困难学生关注较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2020年8月)中,要求各地政府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及时纳入就业帮扶,坚持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各高校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多侧重于物质资助,对核心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帮扶较少,帮扶工作多流于形式,帮扶内容不够深入。

    2.2 帮扶介入停留在学工团队,专业教师涉及少

    目前高校对于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主要由就业指导部门及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承担,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参与较少,这样使得帮扶措施形式单一。学工团队和就业指导部门对于专业、行业理解不够深入,造成帮扶渠道过窄,专业资源缺乏。

    2.3 生涯教育理念旧,面对“00后”学生职业观教育少

    目前多数高校对于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过去陈旧,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面对“00后”学生职业观的理解还不够丰富,教学过程中说教多、引导少,对于启发学生内驱动的能力还不够。

    2.4 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整体工作多,分类帮扶少

    目前多数高校开展就业帮扶工作时整体帮扶政策较多,未能针对各类就业困难生开展精准化帮扶工作,国家相关帮扶政策运用在就业困难生群体中的精准度仍有待提高,对已有的相关数据把握得还不够准确,未能深入分析并精准运用到各类就业困难学生群体中去。

    2.5 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滞后,介入晚

    多数高校一般在学生毕业年级时才开展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筛选和帮扶工作。这就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滞后,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未能形成有效闭环,缺乏全程式、跟进式就业指导和服务。

    2.6 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缺乏大数据思维,数据应用程度不高

    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按照该通知要求,2013年起,由各高校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为我们累积了不少关于就业困难学生的相关数据,然而高校对相关数据运用还不完善,缺乏大数据思维。

    3 高校就业困难生群体帮扶对策建议

    无论哪种类型的就业困难群体,都亟需来自各方的支持。高校应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心态、搭建良好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从而更好地帮助就业困难生群体顺利就业。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2020年中国本科生、高职生就业报告发现,2019届待就业毕业生中有超六成以上收到过录用通知,但因为“薪资待遇偏低”“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单位管理制度和文化与预期不符”等因素未接受录用。这一数据反映出了毕业生的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还存在很大的差异[3,4]。因此高校的职业指导、生涯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优化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根据就业困难生现状分析,想要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仅仅是经济上的帮扶是不够的,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就业资助的相关政策,发挥政府资助政策的真正作用,促进就业困难资助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高校可采取项目化管理的方式,要求就业困难学生以项目申报的形式申请相关资助。项目要求以就业指导教师为项目导师,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受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完成相应职业探索任务,定期向导师及就业相关部门汇报项目完成进展,相关部门对其求职行为进行有效跟踪和评估。以这样的形式可以帮助高校就业资助工作在引导就业困难大学生求职就业中发挥促进作用。

    3.2 建设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成员较为单一,多数为辅导员及就业部门的相关教师组成,教师职业生涯教学、咨询、指导的能力参差不齐。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应该注重立足实际,聚焦难点、重点问题,将内部定期主题研讨与外派进阶业务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的技能和素养。对就业工作队伍教师进行分批、分层次进行就业指导主题培训。通过就业工作岗前培训、生涯规划师、国家职业指导师、职涯就业指导课授课资格培训及考核,建设素质过硬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学生服务。

    3.3 建立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三全”就业指导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止步于学工团队,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参与较少,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较晚,且工作仍旧围绕简单教学,引导工作较少。高校应认识到就业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各专业教师融入到就业指导的工作中来,携手用人单位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拓建就业市场,并使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在不同年级、不同群体中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形成真正的“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化”的“三全”就业指导体系。

    3.4 利用大数据优势,实现就业困难生群体精准帮扶

    现阶段各高校仍旧采用较为简单的数据处理和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就业困难生群体的帮扶工作,使得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不够。建议高校应有效利用学校学生生源数据库,对毕业生的专业、生源地、 成绩、就业时间等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找出就业困难生群体是否存在内在因素,从而为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提供决策支持,实现就业困难生群体的精准帮扶工作。

    3.5 利用信息化优势,拓展就业困难生群体帮扶渠道

    疫情之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20年2月初,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发文,要求充分利用国家、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开展就业工作,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发布机制。同时,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加强信息化对接共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完成求职就业的相关工作。教育部先后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BOSS直聘、猎聘网、中华英才网、一览英才网、拉勾网等9家规模大、岗位与毕业生匹配度高的社会知名招聘网站合作,于2020年2月28日共同推出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的全方位就业服务,即“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要求高校要开展相应的信息化服务,开拓就业困难生群体的帮扶渠道。

    3.6 促使就业困难生群体参与职业信息采集工作,增强求职内驱力

    在就业困难生群体就业指导工作中发现该群体学生求职内驱力不强。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可以借鉴日本高校的做法,日本高校岛根县立大学让学生以兼职工作人员的身份直接参与到企业招聘信息的采集、交流面谈等就业服务工作中,期待学生通过就业帮扶工作积极主动地把握用人单位的信息特点与招聘人才的特征。同时,学校认为一般的文本数据仅能给学生留下简单的数据印象,难以形成“工作感”的切身体会。面对海量求职就业信息,比起文本数据,学生更能深入理解和记忆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从而增强学生就业感受[5]。

    参考文献

    唐慧琴.探索对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指导与帮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9):62.

    张莹.“双创”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8(06):73.

    王伯庆,馬妍.2020年高职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王伯庆,陈永红.2020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闫瑞.近年来日本大学生就业援助发展走向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