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物联网与智慧乡村建设 |
范文 | 张晓丽 摘 要: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如何建设智慧乡村也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领域。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当前具有农民身份的农民还是我国居民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智慧乡村就极为必要,而物联网的发展就为智慧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做好了准备,尤其是满足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特别是物联网正在逐渐改变着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农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物联网? 智慧? 乡村? 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2(b)--02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物联网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手段推动了乡村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乡村振兴,如何进一步发挥物联网的作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建设智慧乡村就极为重要。物联网并不神秘,其“是现实世界中的物流产业与互联网平台上的物流信息的相互结合形成的互联网系统”。而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路径,在物联网时代,乡村发展不能缺席。科技的运用不分区域和时空,虽然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但物联网对其产生的影响却是越来越明显,作用越来越突出。 1 物联网改变了乡村的商业发展模式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商业模式就是通过简单的集市、供销社层级以及游街串巷的商贩来实现农民的买卖需求。而物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商业模式,其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感知、分析和应用,实现了对乡村管理和运行的智能化,而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效果就是智慧高效、低碳环保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作为新兴事物,物联网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就业方式。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载体,物联网在给农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其开辟了新的就业方式。“微商”“电商”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相比城市的弱势一度很是明显,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农村的空壳现象,“农村空心化发展和大量空心村的涌现,成为我国当前农村发展暴露出的最普遍、最直接的表象。” [1]如有数据估计,到2020年按城镇化率60%推算,现有的农村常住人口将至少减少3亿,甚至还要更多。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进城工作的农民又没有把城市当作自己的归属地,而依然眷恋着农村,当农村也有了新的就业方式后,也就吸引了农民的返乡,如有学者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有近30%的中青年打工者有着回乡创业的想法和希望,更有45%的青年希望参与物联网工作,或者从事的就业领域与物联网关系密切。 物联网是科技的集合体,除了利用物联网之外,物联网本身也衍生出来了很多工作机会,而这些工作机会虽然农村少于城市,但毕竟存在,只要存在就能够发展,因为物联网不仅用于公共设施领域、政府工作职能领域,更是大面积应用于企业领域,谁占有了这一先机,谁的发展就有可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为从物联网长期发展来看,物联网发展构架的传输平台和系统设施部分是发展的核心,谁把这一块做好了,“谁就有望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2]随着物联网向农村的延伸,一些农民企业家甚至普通农民也会参与其中,尤其是物联网衍生出来的行业,更是农民就业的重要选择,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独立专一的,都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尤其是生活服务行业的配合,而农民恰恰就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从这一层面来看,物联网对农民的就业方式、就业领域及就业内容是一个极大的充实。 2 物联网推动了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乡村的生产生活有其自身的特点,但物联网的出现却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众所周知,生活方式的内容很是宽泛,广义层面来说,包括生产活动方式、精神活动方式、消费方式,狭义的包括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在物联网出现之前,人们是按照传统的模式生产生活、活动消费,但物联网却改变了很多人们的这一行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物流领域的应用,引领了农民的生活。“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物流行业的支持,早期的物联网我们称之为传感网,而传感网的发展最早就开始在国内物流业得到有效的应用。”现在大部分物流都在乡村设有服务站,虽然不是每村一个,但至少方圆5公里之内一般都会有一到两个,在东部地区这种分布密度更加明显,这就充分显示了农民网上购物已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 除了网上购物带来的物流外,支付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乡村设施的不断完善,智能化也开始进入到农民的生活之中,如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現在用现金支付的越来越少,且多集中在40后和50后的老年人,这种支付方式在极大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显示出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和信号的强大,这又促进了网络设施的进一步升级发展,使得智慧乡村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光纤铺设、商用网络覆盖也将彻底改变农民的生活空间和方式方法。 此外,物联网也为智慧乡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智慧城市,什么叫智慧城市,或者说智慧城市的内涵是什么。从学理上说,所谓智慧城市就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分析和应用,实现对城市管理与运行需求的智能响应,进而形成智慧高效、安全有序、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新形态和新模式。物联网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物流管理、超市管理、安全监控、工业发展等方方面面,而这些在乡村振兴中也同样是存在的,所以智慧建设并不仅限于城市,而是也包含了广大的乡村。 不容否认,现在的乡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乡村发展缓慢,但在东部地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已不是很明显,如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等地,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很多乡村和城镇的差别并不很大,所以对这些地区而言,智慧城市与智慧乡村基本上是同步的。而对于相对落后的乡村,一些专家也提出了城镇化引领模式的建议,如把村庄居民点统一纳入到城镇建设扩展地区进行统一规划和配置,“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低效利用的打谷场和空闲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实现农民居住城镇化、耕地面积有效增加和土地经营规模化,充分发挥政府引领和规划引领的作用,着力推进以新城和中心城镇发展为核心、以中心村与农村新社区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3] 在这种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智慧乡村建设也可以同步推进,比如说交通安全建设,在现有的农村交通安全监控的基础上,扩大覆盖领域和范围,毕竟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安全的保障,只有处于安全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而物联网就给了人们这一保障。再如食品安全,现在食品安全是人们极为关注的大事,牛奶的来源、蔬菜的来源等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来查询记录,也就是相关产业的管理系统。如四川邛崃市农发局就构建了奶牛信息平台,通过电脑就能查询到奶牛场的位置、奶牛场的规模以及养殖者的名称、技术人员的情况等,从而保证了奶产品的质量。 除了奶牛,其他种植产业同样也可以通过这种物联网进行管理操作,正是物联网的这种功能,使得乡村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农村的幸福指数也有了很大提升,物联网与智慧乡村建设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 3 智慧乡村建设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智慧乡村建设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支撑。党的十八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而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这种振兴是乡村全面发展的机遇,既包括硬件建设的机遇,又包括农民自身发展的机遇,所谓“乡村振兴是在农业工业化无法完成的背景下进行的另一发展道路选择,因此,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是生态文明实现途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工业化农业的问题,建立与自然禀赋相适应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乡村产业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4]农民是乡村振兴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主体,他们本身的素质和智慧就是一种无形资产,人的无形资产是通过个体和群体在比较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给人以深刻影响,并具有较强的吸引和征服作用。现在农村教育、医疗、文化设施日益提升和完善,农民自身的知识资本和健康资本也越来越高,“农民知识资本存量不仅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本身知识的积累和提高,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生育观开始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生活目标开始向城市看齐,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开始减弱等,他们对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极为渴望,当这些积极因素增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能量,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现在农业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他们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企业又与物联网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在他们的带动下,物联网与乡村振兴也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物联网带来的是智慧,智慧产业、智慧治理和智慧生活是任何一个人都渴望的,这些智慧在乡村的落地就是智慧乡村的实践。除了这种生活的便利外,绿色低碳也是智慧乡村建设考虑的命题。因为农村社会呈现出来的是多样化的形态,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就要注意因地制宜。鄉村本来就是绿色的,关键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规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同时把物联网的相关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乡村人居环境、人文素质等方面展示出魅力。智慧乡村建设不仅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已显现出效能的存在,这种建设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通过物联网实现了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所需的信息获取、传递、储存、认知、分析和使用。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的运行处于智慧状态,智慧城市、智慧乡村融为一体,那城乡真正的一体化就能顺畅实现,当今乡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乡村振兴也就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刘彦随,龙花楼,陈玉福,等.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张铎.物联网大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王晓毅.生态文明话语下的乡村振兴[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9. 王胜今.中国特色农村发展之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