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后浇带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展 |
范文 | 陈阿文 摘 要: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将会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因此,在施工中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来防范该问题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对后浇带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后浇带技术;建筑工程;不均匀沉降 中图分类号:TU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18)32-0071-03 Research Progress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ost-pouring Belt CHEN Awen (Fujian Drago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Xiamen Fujian 36100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ost-pouring belt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f the problem of uneven settlement of foundation occurs, it will bring enormous trouble, and even affect the safety of buildings.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adopt post-pouring bel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prevent this problem in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ost-pouring bel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which provided a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st-pouring bel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post-pouring belt technology;construction engineering;uneven settlement 1 后浇带概述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2011)[1]第2.0.10条对后浇带的定义是: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 对于不适合预留变形缝的结构部位以及后期结构变形比较稳定的部位适合采用后浇带,其属于混凝土刚性接缝中的一种。后浇带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柔性变形缝出现的施工缺点,如施工复杂化、费用高等,还具有施工更加方便、快捷的优势。然而,在制订施工规划时,需要对建筑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要对建筑结构构造特征具有全方位的认识,科学设置后浇带,并采取先进、高效、科学的方式进行施工,从而充分发挥后浇带的优越性,以避免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形成负面影响[2]。 通常情况下,后浇带可分成以下三大类。 第一,沉降后浇带。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 第二,伸缩后浇带。为防止因建筑面积过大,结构因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縮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缝,其可以有效减小甚至防止收缩变形对混凝土结构形成的冲击。 第三,温度后浇带。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其可以让混凝土结构在施工状态下自由伸缩,从而降低因温差变化而导致的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概率。 2 后浇带施工技术概述 新时代,“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和建筑工业化导向互为促进,相辅相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强势风口。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优越的成绩。但是,人们仍然注重建设施工的重要性,并对建设施工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后浇带施工技术是房建施工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技术,主要研究建设施工中混凝土的裂缝问题,主要是收缩变形以及温度应力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将会带来巨大麻烦,甚至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因此,在施工中应当采用关键技术来防范该问题。而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不仅能有效防范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均匀沉降问题,还能有效抑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出现,进一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 在建筑过程施工中,一般把一定宽度的施工裂缝设置在墙体、底板等部位,将建筑结构分成若干段,用来解决混凝土凝结过程因收缩而产生裂缝的问题,为工程结构的强度和整体性提供保障。到施工后期,结构反应稳定之后,再对预留的施工缝进行同材料浇筑补充,将各段连接成一个整体。 总而言之,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设施工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建筑的安全性、整体性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3 后浇带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展 3.1 国外研究发展 1991年,Oluokun F A等人[3]研究了早期阶段混凝土弹性模量、泊松比与圆柱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是相关的,弹性模量增加,抗压强度会明显增加;泊松比并没有明显改变抗压强度。 1994年,Emborg M和Bernander S[4]对早期混凝土的热应力和热裂缝做了许多的试验研究,实验室试验包括蠕变试验、自由热体积变化试验和松弛试验等。在理论模型中,考虑了混凝土龄期混凝土的热性能、瞬态力学性能及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在实例中,定量分析了不同措施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以及混凝土温度条件、约束条件和力学性能变化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出:对于早期混凝土的热应力和结构中裂纹的控制,只考虑温度场分布是不够充分的。 1999年,Cervera M等人[5]建立了thermo-chemo-mechanical model for concrete,一种适于模拟早期混凝土性态的耦合模型。该模型可以模拟混凝土的水化、养护、破坏和徐变过程。其是在适当的热力学框架内推导出来的,基于反应性多孔介质理论,能准确预测水化程度和水化热的演变过程。 2001年,Lu H R等人[6]对混凝土的拉伸应变能力进行了研究。抗拉应变能力是指混凝土在没有连续裂缝形成的情况下承受的最大拉应变。研究表明,混凝土的拉伸应变能力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其实际上不受配合比、养护龄期和抗压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学者从试验结果出发,找到了裂纹发生概率与约束拉应变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混凝土拉应变能力概率模型。 2002年,Bernard O 和Brühwiler E[7]研究了混凝土自生收缩对结构构件早期应变和内部应力的影响,并提出了水化过程中的温度评价和总体应变(用光纤传感器测量)。试验结果与数值模型的比较表明,自生收缩对结构构件早期应变和内部应力的发展影响最大。 2003年,Barr B ,Hoseinian S B和Beygi M A[8]研究了自然环境对有钢纤维和无钢纤維增强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影响,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C70。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中,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对干燥/自生收缩的影响不大。同时,结果也表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改进高强度混凝土的预测模型,特别强调混凝土浇筑后第一个月混凝土干燥自收缩的迅速发展。 3.2 国内研究发展 2004年,全学友等人[9]建立了偏拉杆件模型,利用此模型推导出后浇带所在跨度发生一定位移时的约束拉力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连续钢筋面积[As]、后浇带宽度d、连续钢筋重心位置(合力点)以及不同反拱值对约束拉力T的影响。结合实际工程,研究并给出后浇带较为合理的设置方式。 2005年,游宝坤和李乃珍等人[2]阐述了水化理论、膨胀原理、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理论和抗裂防渗原理,并通过大量试验数据介绍了混凝土的变形、强度以及其他方面的物理性能,介绍了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应用技术以及国内外近百项典型的不同结构工程的应用实例。 2007年,王铁梦[10]在《工程结构裂缝控制:“抗与放”的设计原则及其在“跳仓法”施工中的应用》一书中介绍了“抗与放”的基本概念以及“跳仓法”施工工艺。跳仓法是解决超长混凝土结构不设缝的一种有效手段,运用“抗放兼施”“先放后抗”“以抗为主”的方法控制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按照“分块规划、各块施工、分层浇筑、整体成型”的原则施工。 2007年,潘立[11]分析了混凝土后浇带横穿钢筋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且推导出能够使后浇带失效的最大配筋率,以便控制穿过后浇带的钢筋配置。 2015年,王彧[12]鉴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等相关规范,推导出混凝土后浇带横穿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计算公式,对横穿钢筋配筋率进行进一步约束,可避免出现收缩开裂现象,为保障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 2011年,叶家强、迟铃泉[13]利用ANSYS软件模拟了建筑物后浇带封闭前后的沉降情况,并计算其沉降差,得出沉降后浇带可提前封闭的结论,为类似工程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 2015年,郑昌勇、严伟民[14]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后浇带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可采用设置后浇收缩带或后浇温度带的方法来解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以及收缩应力的影响。 此外,《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等相关条文都对后浇带提出了相关要求。以上规范对后浇带的大致做法、设置间距、设置宽度、回填时间、浇筑时间、养护时间等进行了规定。 4 结语 为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沉降、开裂等难题,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土多方面的性能、后浇带施工工艺等进行了详细研究。解决该难题的方法从传统的设置永久性沉降缝到设置后浇带的发展,简化了施工操作,降低了费用,使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立面效果得到改善。然而,为了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建筑功能和外观造型的需要,工程建筑规模也逐步扩大,对工程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后浇带施工中,采用木模或钢丝网进行模板支设,出现了模板难以固定、容易爆模、漏浆和成型效果差等问题。施工技术明显力不从心,逐渐凸显出施工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游宝坤.膨胀剂及其补偿收缩混凝土[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3]Oluokun F A,Burdette E G,Deatherage J H. Elastic modulus, Poisson's ratio,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relationships at early ages[J].ACI Materials Journal,1991 (1):3-10. [4]Emborg M, Bernander S.Assessment of Risk of Thermal Cracking in Hardening Concrete[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4(10):2893-2912. [5]Cervera M,Oliver J,Prato T.Thermo-chemo-mechanical model for concrete.I:Hydration and ag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1999(9):1018-1027. [6]Lu H R,Swaddiwudhipong S,Wee T H.Evaluation of thermal crack by a probabilistic model using the tensile strain capacity[J].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2001(53):25-30. [7]Bernard O,Brühwiler E.Influence of autogenous shrinkage on early age behaviour of structural elements consisting of concretes of different ages[J]. Materials & Structures,2002(9):550-556. [8]Barr B,Hoseinian S B,Beygi M A.Shrinkage of concrete stored in natural environments[J]. Cement & Concrete Composites,2003(1):19-29. [9]全學友,孙会郎.后浇带的设置方案对抗裂效果的影响[J].建筑结构,2004(6):22-24. [10]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抗与放”的设计原则及其在“跳仓法”施工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1]潘立.横穿混凝土后浇带配筋对后浇带效能不利影响的计算分析[J].建筑结构,2007(7):13,14-16. [12]王彧.导致混凝土后浇带失效的横穿钢筋最小配筋率的研究[J].中华建设,2013(12):144-145. [13]叶家强,迟铃泉.基于ANSYS分析的沉降后浇带封闭时间确定[J].建筑科学,2011(9):20-23. [14]郑昌勇,严伟民.现浇混凝土施工结构中的后浇带施工工艺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5(11):112-1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