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析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涵特征 |
范文 | 陈剑锋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文化历史悠久,源于几千年前远古人的祭祀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用香的历史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香不仅通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方。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德,无不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是社会上的一种风尚标志。用香和品香的风尚也被当作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香文化 内涵特征 新风尚 香,上面是禾,下面是日,最早的寓意是表示太阳下五谷的香。香与臭相对,人闻到香味,气血正时针运行,故而会心情顺畅。反之,人闻到难闻的臭味,气血则逆时针运行,就会出现想呕吐的症状。 中国的香文化始于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随着各个朝代的发展演变,不同朝代特有的香具和出香方式,把各式各样的香料熏烧于礼仪、宗教、医疗、社交、居家生活、个人怡情等活动中。中国传统的香又称为“和香”,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选取多道纯正天然的香药,按组方要求进行炮制、和合,制成具有香的形式,如线香、盘香、签香、香膏、香粉、香包、香枕等,经窖藏而成为具有特定功效的香品。 一、历史悠久、特征鲜明的香文化 中国的香文化是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善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流行于明清。香在人们的生活中,無处不在,而且人们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而且从古至今的饮食文化同样离不开香料,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香料之路,我们用茶叶、丝绸、瓷器等跟西方国家换香料回来。 对于中国香文化的性质特点,主要体现了四个特征。首先是用于礼教的香文化,也就是人们最原始的敬天与祭祖,周秦以来香文化用于礼政、礼乐等等。其次是体现在宗教的香文化,即香文化用于礼佛、礼道、礼儒,香火也用来比喻供奉神佛或祖先时燃点的香和灯火,朝拜的人很多,香火也就旺盛。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没有后代传承香火是最大的不孝。此外,还体现在社交的香文化,用于茶席、琴桌、文房等等。最后,体现在居家上的香文化,用于驱蚊虫、避瘟疫、熏衣被等等。 近百年来,中国香文化与传统制香业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长期处于停滞的发展状态,日渐式微,也造成了香学典籍、香谱配方的大量遗失,形成了香学研究与制香工艺的明显中断。虽然也有一些外围的、形式化的方法得到了继承和保留,但其核心内容在社会上已近于失传,目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香学、精通制香工艺的人屈指可数。 而莆田市香魁工艺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制香工艺,还拥有丰富而系统的香学典籍,其中包括许多家族世代相传的《陈氏香谱》和家族制香配方、工艺技法的文献史料,以及佛家、道家、医家的许多秘传典籍,实为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二、安神养生、陶冶性灵的内涵 从古至今,香一直被视为助缘的媒介,不仅启发了众多贤德高僧的智慧,还陶冶了一大批文人雅士的心灵,促成了人的性灵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而且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人文精神以及哲学思想的快速形成和稳步发展。在中国传统典籍《诗经》、《礼记》,还有《山海经》、《周礼》、《尚书》和《左传》等都有很多关于用香品香陶冶性灵的记载。 “香气养神”一直都是中国传统制香的基本诉求,而在当代的制香已逐渐转变成“香味养鼻”的理念。两种不同的制香理念制作出来的香品的功效差异明显,尤其是对于用香专家和制香行家来说,一试便知其中的巨大差异。中国传统香文化的核心理念,不但要求芳香养鼻的外在功能,而且还要有养神养生的内在功能,令人顿悟启发智慧。因此,制香行家在香方的选择上精挑细选,以及在香料的配伍上严格把关,还有炮制和和料、出香的过程中,精益求精,特别考究,形成一套规范的技术方法。 从明清之后,由于中国文人雅士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渐渐改掉了在书斋琴房中用香的习惯,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对于讲究安神养生、陶冶性灵的内涵也就渐行渐远。随着中国文人阶层在日常生活起居中用香日渐减少,中国香文化也就慢慢失去了推动其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主要作为礼教、祭祀仪式被保留下来。更令人担忧的是,自清朝晚期以来,由于频繁的战争动乱,还有西方思潮涌入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的香文化和制香业的发展再次受到极大影响,导致了中国传统香文化的断层和品位的衰退。 三、衡量道德、为人处事的风尚 孟子说:“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看来孟夫子不仅喜香,而且有其理论根据。儒家文化的境界用“香”得以提升、赋予内涵,自孔子“比德”出现后,各种香草也被赋予了道德特征的风尚——兰花的高洁象征君子、菊象征隐士、莲代表高洁清廉。 香成为衡量道德行为的标准,人们认为真正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周身散发出本性之香,这就是古人谓之的“明德惟馨”。佩香就是警示自己不可违道行事,要时时近君子而远小人,故有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之说。所以说,香是一种境界、一种为人处事的品德、也是一种养身方式。用香和品香的风尚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用香、品香算的上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因此香文化的繁荣发展,特别离不开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由于清朝后期之后,中国不断遭受战乱,社会动荡不安,极大制约了香料的贸易,而且人们也完全失去了熏香陶冶养神的闲情雅致,传统制香行业也就难以生存。到了近现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中国正处于发展中,综合国力相对落后,人们对传统文化不再重视,而是注重寻求经济的发展,甚至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运动式的批判,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当成糟粕否定。所以,对于净心明志、修身养性的观念也被当作消极的态度遭到了批判。在这种过激的思潮运动中,带有鲜明特征的中国传统香文化受到影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四、净化空气、祛疫辟秽的妙用 现代医学发现,空气中弥漫着很多微小的颗粒和细菌,这些物质经由我们的呼吸,进入体内。长久以往,就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危害。我们人体活着的最基本的原因是”呼吸”。正常人一天有13500多次的呼吸。在吸入氧气的同时,会吸入空气中其他物质与细菌,这些都会残留在我们的肺部,而肺是通过各个经络与器官的重要防线。 空气中有“粉尘”,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如果前几年跟大家说起这个,大家或许会没什么概念,这几年我们知道了一个新名词PM2.5。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空气中的粉尘颗粒。特别是瘟疫,就是靠这个途径传播,那时就开始焚烧一些香材来预防传染。烟的形成是物体燃烧后会产生很多颗粒,这些颗粒比空气轻,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烟”的形态。然而,绝大多数的香材都是药材,均有一定的抵御作用。烧香时,香材燃烧后变成颗粒,经由呼吸进入体内,同样作用于人体。所以,品香治病,或者说品香养生就不难解释了。在中医中,人体有12条经络,其中一條”足阳明胃经”,是非常重要的经络,我们称它为人体的“龙脉”。我们面色红润或萎黄无光都与其息息相关,它开始于鼻翼一直到足部,整条经络贯穿人体上下,所有其经过的部位犯病都要从胃开始治疗。胃经起源于鼻两边的迎香穴,然后出现两个分叉,一条走脸部、另一条走头角、额颅,向下再走到颈部、乳中、大肠、腿前侧、一直到脚趾。“龙脉”是人体与外界接触的第一条经络,也是第一条防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香已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净化空气、祛疫辟秽的启迪性灵的妙物。 香道文化从中国的唐朝传入日本后,逐渐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一种“香道”文化,更是成为了他们国家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相较而言,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却没有那么好,成了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大部分人说起香的时候,还都只是认为那不过是寺庙里礼佛拜拜用的普通香而已。虽然近年来随着人们在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上的不断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热爱香文化,研究香文化,努力将这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香飘天下,成为一种社会的新风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