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数字技术的安阳古城保护与更新
范文

    杨媛媛 张仲军

    摘 要:针对安阳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安阳古城的艺术特色,提出基于数字技术的古城建构目标,阐述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在古城保护中的优势,通过还原安阳古城,对数字技术在传统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彻底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数字技术;古城保护;信息采集;场景再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19)16-0110-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Anyang ancient cit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yang ancient city,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digital technology, expounded the advantages of virtual reality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city, and restored the virtual reality digital technology by restoring Anyang ancient city.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protection had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and consider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goal of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ancient city that adapted to the modern life mode.

    Keywords: digital technology;ancient city protection;information collection;scene reproduction

    數字技术对古城的保护、展示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当前数字革命浪潮中,如何利用数字信息、网络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来加强对相关艺术、文化、古城存在形式的保护与传承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数字技术在古城古镇等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高效地对古城典型建筑文化进行复原或创新设计,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可以持续改进。

    安阳作为七朝古都,历史建筑数量和种类非常多。这些历史建筑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安阳的城市发展和变化。但是,随着安阳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政改造和建设使许多传统建筑消失,加之历史建筑长期无人居住或遭受人为故意破坏,传统建筑的生存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对安阳古城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是传承文脉、研究安阳古城的重要途径。

    1 安阳古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空间肌理的破坏

    安阳古城的空间格局基本沿袭了明清时期的格局。整个古城的骨架以钟楼和鼓楼为中心,中轴线为南北大街,东西向轴线分别为东大街和西大街。20世纪末,文峰路的开通使古城的空间格局遭到严重破坏,古城被分为南北两个区域。目前,传统风貌相对较好的街巷、传统建筑、坑塘水系、护城河、城墙和角楼遗址是构成安阳古城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此外,文峰路以北的传统民居也传承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形制。但是,整个古城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的保护与继承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2 传统民居保护困难

    文峰中路的建设使得地段内一些有价值的传统建筑被拆除,被双层或多层现代建筑所代替,整个街区的立面“焕然一新”,传统街区的风貌逐渐消失。目前,只有仓巷街得到了整体整治修缮,其他地段均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整治。纵观整体,古城北半部多为现代的步行商业街,古城南部街巷布局保存比较完整,多为传统民居的居住形态。但民居多破败、分布零散,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保护更新,这给民居保护造成了极大困难。同时,新建民居缺少示范引导,与传统民居极不协调。此外,古城中没有居民居住,缺少生活气息,逐渐丧失了“人情味”,就仿佛是一个人工搭建的漂亮戏台,缺少了真实感[1]。近几年兴建的民居较少考虑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屋顶、体量、高度、色彩、尺度等,缺少历史特色。这些因素都使得安阳老城的整体民居风貌受到影响。

    1.3 公共空间的残缺

    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可拉近人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在古城中也是承载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场所,是人们多样化需求的起点。随着安阳古城中公共空间文化、社会活动的消逝,导致传统文化无法继续,而承载现代需求的公共空间的缺乏也导致非物质文化无法延续。城中的邻里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的场所,关于老城的生活记忆也慢慢消失。虽有多处坑塘保存,但未进行整治,导致破败不堪,鼓楼、钟楼、文峰塔周边都是新建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地域性特征。人民彼此间只有通过交流获得舒心和愉悦等感受,才会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但目前,古城中公共空间体系匮乏,居民无法在社会生活和物质空间互动中,演绎城市的历史和未来,这一现象使得城市正慢慢失去特色。

    2 安阳古城空间布局的艺术特色

    2.1 街巷空间形态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布局严谨,层次分明,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主街道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以南北大街为界,“九府”“十八巷”形成了“东府西巷”的棋盘式排列格局[2]。总的来看,安阳古城南北方向的街巷多通直进而形成城市风道,可贯穿整个老城;东西街巷多采用丁字形或折线形。街巷近端或局部常扩大形成公共空间,丰富了整个街巷的层次和趣味。传统民居布局多沿主街巷展开,大门朝向街巷,院落便沿此布局与朝向展开。例如,门前街巷非主街,则院落布局为南北朝向,主门朝南,这样形成的东西街巷空间较开放、宽敞,南北街巷则相对封闭。目前,老城中南北大街、西大街、仓巷街和鱼市街等是重要的商业街,保留着传统街巷的风貌和尺度,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不足之处在于文峰中环路的巨大尺度将老城分为南北两部分,使得老城肌理遭到巨大破坏,也切断了古城南北方向的联系。

    2.2 安阳古城建筑风貌

    安阳古城中有不少具有较高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宗教礼制建筑如文峰塔、高阁寺、城隍庙、韩王庙、小白塔等都经历了岁月的雕琢。安阳古城的文峰塔在安阳人民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作为标志物,如同保护神一样,千年耸立那里,保护着安阳古城和居民,和古城居民永远存在着难以释怀的情结[3]。古城的院落则保留了明清时代的风貌特征,城中可构成四合院的民居达四百多处,多为一、二进四合院落,也保留不少独具特色的九门相照、七门相照、五门相照等,反映了古城的时代变迁。古城中民居的房屋门楼多采用硬山顶,顶上有脊吻,屋檐处墀头多为砖雕,做工细致,独具北方特色。墙体灰砖砌筑,正房一般面阔五间,配房板瓦覆顶。

    3 安阳古城数字化系统的建构目标

    3.1 建立顺应时代发展的安阳古城更新机制

    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古城不仅仅是为了留存历史,还是为了给城市增添一抹神韵。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古城不仅要能供人参观、游览,而且是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源泉。因此,要利用现代技术建立顺应时代发展的安阳古城更新机制。如运用数字技术将安阳古城的建筑、年代、空间等数据导入电脑,进行三维动画的场景展示。通过在不同场所、不同时间展示各个时代古城的历史风貌以及生活场景,让市民、游客在动态中观赏学习历史。

    3.2 植入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空间形态

    在体验式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安阳古城街巷的一些节点,应营造多样可变的空间形态,以满足当代人追求多样化体验的心理需求。同时,对于古城中的建筑,应在保留原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适度穿插翻新一些旧院落和老式街道,创造有“记忆”的居住环境,让游客走进古城、走进街巷、走进古城居民的生活[4]。可将这些翻新的院落改造成民宿、特色餐饮、茶室、休闲体验区及娱乐院落等多样的商业模式。植入现代生活模式的院落,也符合当下人们体验式、情景式的消费心理,亦显示出建筑实体在古城空间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延续城市发展轨迹的同时,也使民众深刻感受与体验古城文化。

    4 數字技术应用于安阳古城的实现方法

    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安阳古城的保护与更新中,可以更直观、更方便地保存建筑细部、纹理、形态和结构,复原街巷空间、恢复建筑原貌,具有传统保护手段无法超越的优势。安阳古城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式对其进行保护投入较大,而采用数字技术对其进行更新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也为安阳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4.1 信息采集——全面数据资源的获取

    要实现古城的数字保护与更新,首先要建立古城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安阳古城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包含的要素有与安阳古城有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等。通过细致的测量、拍摄、扫描、调研及文献资料等,整理古城的数据信息,借助AutoCAD、PS、SketchUp等绘图软件对这些数据与资源进行整理与修复,尽最大可能完整、真实地恢复其原貌,营造出一个可以让使用者身临其境的三维互动空间,再将其存储于计算机中,实现古城建筑的永久性和高精度存档。这种全面化、系统化、高精度化的信息存储方式在展示古城建筑形象的同时,还能通过计算机数据为不同地区的古城发展与更新提供资源。虚拟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在尊重古城真实性的基础上,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古城。

    4.2 场景再现——虚拟建筑修复与复原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虚拟数字技术等对从安阳古城中采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分类、分区处理,以多角度、多层次、客观真实地再现安阳古城风貌。通过实地测量、测绘、拍照、调研等途径,获取安阳古城的全局图,之后用AutoCAD、3Ds Max、SketchUp等软件准确地绘出图纸,建立出完整的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并通过合理使用材质、纹理等从视觉上来丰富和提高传统门窗、墙面、屋顶等细节,使三维模型和场景尽可能与真实建筑场景一致。这些三维可视化设计软件的出现有力弥补了业主及最终用户因缺乏对传统建筑图纸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的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最后,通过数字技术把三维模型生成具有听觉、视觉和多感官交互的虚拟环境,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差异,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对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展示力度。

    4.3 文化重构——历史记忆的现代延续

    凯文·林奇曾指出,城市的记忆对城市形象有着很大影响。在一个识别感较强的环境内,能给人以更多的安全感,并且增加体验深度。假如环境能更为动人,即使生活内容相似但所获得的意义将会有很大的区别[5]。一个没有记忆痕迹的城市,同时也不会有太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安阳古城中的历史建筑作为城市记忆重要的呈现方式,承载着历史事件的变迁,见证了不同时代的发展。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以技术为核心,以数字时代的艺术思维、创新理念和方法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重组和建构[6]。通过数字技术建构不同时代历史建筑中的符号、历史遗迹等营造场景,在这些特定的记忆场所构建起传播不同时期的祭祀、建筑仪式、风俗习惯等的桥梁,同时通过VR体验让居民找到归属感。

    5 结语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通过运用调研、测绘、数字技术的建模方式,可以得到安阳古城的具体数据。图片、视频等建模数据可用作教育、宣传资料,也可作为研究资源直观地再现出古城的人文、艺术、历史等信息。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古城模型,能唤醒人们对古城的保护意识,从而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勇.安阳古城保护与更新发展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7.

    [2]赵清荣.安阳老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50-53.

    [3]职建仁.安阳老城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4]王会.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幵发模式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2.

    [5]王清智.城市发展进程中建筑文化的失忆与重构[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6.

    [6]杨志勇.数字技术语境中晋域古建筑遗产保护[J].建筑与文化,2017(10):237-23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