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
范文 | 周静 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将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标准深度融合课程改革,同时改造升级“1”(学历证书)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1+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本文主要探讨“1+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下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优化框架如何构建与实践。 在“大、智、云、物、移”技术驱动和产业4.0变革时代背景下,智能财税新业态正在形成,偏重核算的传统财税会计工作,正在向智能财税业态升级转型。 一、智能财税新业态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国内,全国智能财税社会共享服务技能型人才缺口100万人;同时,尚有500万财税专业人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在岗学习培训,实现由传统财税型向智能财税型的转型升级,满足企业智能化大数据财税职能需求。智能财税新业态促使职业教育转型,新型智能财税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兴盛起来,助力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和教育强国、人才强国。 中联集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确定为承担“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作为智能财税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院校,2019年开展试点工作,这对于解决新型会计人才短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我校职教集团运用财税智能化的企业(江西用友有限责任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了企业财税智能化后会计业务发生的变化、财会人员的工作方式与核算方式的变化、会计岗位的变化以及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类型及职业能力发生的转变。调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50名左右在财税智能化企业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调查统计。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出:会计工作由偏重核算的传统财税会计工作,正向智能财税业态升级转型。会计人员由传统财税型向智能财税型转型升级,必须满足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岗位群,会计核算岗位群、税务管理岗位群、票务管理岗位群、内部财务共享岗位群的智能化大数据财税职能需要。因此,财会人员转型应具备以下职业核心能力: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战略分析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等。由此可知,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推进“1+智能财税职业证书”的有机衔接,优化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1+智能财税职业证书”制度试点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本文根据现代财税新业态,以产业对标,岗位分析需求引领,调研数据论证的方法,由“1+智能财税职业证书”制度试点单位的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行业指导委员会、职教集团、教内专业教师协同企业制定会计专业“1+智能财税职业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将各类竞赛纳入学习评价模式,实现课岗证赛融通。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分为职业素质养成、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拓展三大模块。职业素质养成模块主要是思政类、基础英语、经济数学、体育、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15门必修课程;专业技能模块由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成本核算与管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实务,专业核心课有财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企业纳税实务、涉外会计实务、财会模拟实践操作、会计电算化应用、专业综合训练与测试以及会计英语,专业选修课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等10门课程;职业素质拓展模块主要有音乐欣赏、美术鉴赏、商务礼仪、演讲与口才等13门课程。现有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适应多种岗位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方面有所欠缺,所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 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是在“1+X”制度试点下培养适应多种岗位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总体思路为: (一)职业素质养成模块中增加会计文书写作。 该模块原有的课程多为教育部门规定的必修基础类课程,因此所做的变动较少。 (二)重新界定专业技能模块。 教育部“1+智能财税职业证书”制度试点,要求进一步调整学历证书相关专业课程,使之能和各类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起来,因此本文将修正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增加智能财税课以及课岗赛证融通体系。 由于大量的财务基础核算工作被财务人工智能机器人替代,财务人员将向管理会计转型,所以在确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时候注重向突出管理职能的课程倾斜,压缩传统核算类课程:初级财务会计、企业纳税实务、成本核算与管理、财会模拟实践操作等,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实务课程确定为专业核心课程。 增加智能财税课程。智能财税新业态的发展以及教育部“1+智能财税职业证书”制度试点,要求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很好的对接,因此课程设置将增加以下智能财税课程: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税费计算与申报、云财务智能核算、大数据财务分析与应用、企业创投模拟实训。 增加课岗证赛融通体系,该体系分为拓展证书、社会实践以及竞赛三方面。财税会计行业一直具有很强的“持证上岗”需求,为顺应智能财税新业态的发展以及配合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原有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基础上,增加了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税务师资格证以及管理会计初级证;社会实践方面主要是用友公司的云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校内专业创业公司(代理记账理财公司)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顶岗实习;并将各类省级和全国类竞赛纳入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实现课岗证赛融通。 (三)修正职业素质拓展模块。 高职会计人员应突破财会专业的局限,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同时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在职业素质拓展模块中增加了地区经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职业训练、会议管理、艺术欣赏等跨界融合新课程,删除了茶业、影视与表演等课程。 由此构建出策应智能财税新业态需求、适应“1+智能财税职业证书”制度试点需求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改革框架 三、课程体系合理性检验 “1+智能财税职业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够适应多种岗位需求的復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应按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全部的教学课程,经过系统专业的考核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还通过各种职业技能的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本文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2019级会计专业200人左右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依托校企合作的职教集团中运用了财税智能化两家企业,建立课程体系实践三方(学校、企业、学生)管理制度,检验新的课程体系教学效果以及社会实践效果。教学效果的检验,主要依托教学评价软件(如超星系统等)让实验对象进行每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同时通过竞赛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情况来考察学生学习成果和职业技能水平的变化;社会实践效果检验安排学生在就学期间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然后课题组对实验对象进行跟踪调查,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对比传统班的实验结果差异来检验整个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为进一步改进优化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提供参考意见。(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