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介词
释义 介词

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某些词组的前边,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向、方式、条件、对象、目的的词。如表示时间、处所、方向的:“从”、“自从”、“在”、“当”、“向”; 表示方式、方法、条件、依据的:“按”、“以”、“用”、“根据”; 表示对象范围的:“对”、“关于”、“被”、“把”; 表示原因目的的:“由于”、“为了”; 表示比较排除的:“比”、“除了”。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一定要组成介词词组之后才能以词组形式充当状语、补语,在“的”的帮助下,有的还能充当定语。介词多数是由古汉语的动词虚化来的,有的还能恢复动词的本性,这些介词一旦单独作了句子的谓语之后,就变成一般动词,如:“他的家在延安。”。


介词

介词

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以表示处所、时间、工具、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关系的词叫做介词。《马氏文通》等早期语法书称为“介字”。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多由动词转化而来,常见的有“于”“以”“为”“与”“由”“从”“自”“被”等。如《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武。”介词“于”分别把名词“州部”和“卒武”介绍给动词“起”和“发”,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处所。《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介词“为”分别把名词“尧”和“桀”介绍给动词“存”和“亡”,表示产生动作行为的原因。《荀子·天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介词“以”分别把名词“治(合理的行为)”和“乱(不合理的行为)”介绍给动词“应”,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柳宗元《封建论》:“彼其初与万物皆生。”介词“与”把名词“万物”介绍给动词“生”,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事物。《韩非子·五蠹》:“铁铦距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介词“于”把时间名词“古”和“今”介绍给动词“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介词不能独立充当任何句子成分,只有和它的宾语结合起来构成介宾词组,才能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如上面的“于州部”“于卒武”“为尧”“为桀”“以治”“以乱”“与万物”“于古”“于今”等都是介宾词组,在句子中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介词

介词

“虚词”的一种。也称“副动词”“次动词”。
❶通常指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组成介宾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意义的虚词。汉语的介词大都由动词虚化而来。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介词是用来介绍名词或代名词到动词或述说的形容词上去,以表示它们的时间、地位、方法、原因种种关系的。介词大都由动词转成。”章士钊《中等国文典》:“介词者,所以介绍名词 (代名词附),以与动词、形容词及其他各词相联络者也。”汉语语法著作对于介词的范围和分类,意见不尽一致,一般认为常见的有:
❶ 表示时间的:“从” “自” “自从” “打” “在”“当” “当着” “于” “临” “趁”“赶”“随着”等;
❷ 表示处所、方向的: “从” “自” “打” “在”“于” “由” “沿” “沿着” “顺着”“靠”“往”“朝”“向”等;
❸表示依据的: “据” “根据” “按”“照” “按照” “遵照” “凭” “本着”等;
❹ 表示方式的: “经”“经过” “通过” “以” “用” “拿”“靠”“按”“按照”等;
❺ 表示原因的:“由于”“因”“因为”等;
❻ 表示目的的: “为” “为了”“为着”等;
❼ 表示对象、范围的: “对”“对于”“关于”“至于”“把”“将”“管”“同”“跟”“与”“和”等;
❽ 表示被动的: “被”“叫”“让”“给”等;
❾ 表示比较的:“比”等;
❿表示排除的:“除”“除了”等。同一个介词跟不同的词语组合,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 “从明天开始” “从北京开始”,“从”字前者表示时间,后者表示处所。有些介词还保留着动词的用法:“他在教室看书”“他在教室”,“在”字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动词。
❷“联系虚字”的一种。指一般所谓介词和用在偏正复句中的连词。与“联词”相对。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这里所列为介词,不论介字或介句,只要是表主从的关系,都叫他介词。” 如:“杀人以梃与刃” “赵王之所为客辄以报臣”。参见 “联词”。


介词jiècí

〈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引出与动作相关的对象、时间、处所等,如“从、跟、比”等。


【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同它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的词。如“从”“关于”“把”“被”等。介词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叠。


介词;借词

◉ 介词jiècí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合起来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条件、对象、比较等的词。〈例〉“向前进”中的“向”、“在教室里读书”中的“在”,都是~。
◉ 借词jiècí  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例〉“沙发”、“坦克”、“麦克风”都是从英语中吸收过来的~。


介词

❶又称副动词、次动词、半动词、准动词。 指用在词或短语前头,合起来表示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的词。 语法特点是:(a)不能重叠。(b)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过”。 (c)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只有同别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补语或定语等。 如“从北京来”的“从北京”作状语,“来自北京”的“自北京”作补语,“对问题的看法不一致”中的“对问题”作定语。 有的介宾短语还可以作宾语,如“一切措施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中的“为了解放生产力”作宾语。 常见的介词有:(a)表示时间、方向、处所的,如“自、从、自从、至、于、往、当、当着、朝、向、趁、由、随、随着、沿、沿着、顺、顺着、乘”等。 (b)表示对象、范围、关系的,如“对、对于、关于、替、和、跟、同、与、给、把、将、被、连”等。 (c)表示方式、方法、手段的,如“按、按照、依、依照、本着、经、经过、据、根据、通过、鉴于”等。 (d)表示比较的,如“比、和、跟、与、同”等。 (e)表示原因、目的的,如“因、因为、由于、为了、为着”等。(f)表示排除的,如“除、除了、除去、除开”等。现代汉语的介词大都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变来的,有些词还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种语法功能,是兼属动词和介语的兼类词。 如“他不在家”中的“在”是动词,“他不在家学习”的“在”是介词。
❷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术语。联系虚字的一种。与联词相对。指表示词与词之间或句与句之间是主从关系的虚字。如《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中的“以”,《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之所为,客辄以报臣”中的“以”,《左传·隐公二年》“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中的“之”。



词(名~;动~;代~;连~;叹~;量~;副~;宾~;助~;介~;单~) 辞
词和句子:词句
词的主要组成部分:词根
词汇里最原始﹑最单纯﹑最基本的词:根词
加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词缀
加在词根前面的构词成分:前缀
加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后缀
词的后缀:语尾
语言中最小的意义单位:词素
加在词后表示词形变化的词素:词尾
几个词的组合:词组(固定~) 仂语 短语
固定不可分开的词组:熟语
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
词在词组里和句子里的前后次序:词序
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次序:语序
一种语言所有的词:词汇 语汇
不认识或不熟悉的词:生词
表示数目的词:数词

另见:字 词语


介词jiè cí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1879年,杨少坪在《增广英字指南》(卷六)中,将preposition译作“前辞”。 ◇介字、介系词、缀名字、位置字、联名部字、前置词。“介词”这词后出,如1907年《中等国文典》第一章《总略》:“介词者,所以介绍名词以与动词、形容词及其他名词相联络者也。”1923年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有许多现象,孤立的说来说去,总说不通,总说不明白;一有了比较,竟不须解释,自然明白了。例如一个‘之’字,古人说来说去,总不明白;现在我们懂得西洋文法学上的术语,只须说某种‘之’字是内动词(由是而之焉),某种是介词(贼夫人之子),某种是指物形容词(之子于归),某种是代名词的第三身,用在目的位(爱之能勿劳乎),就都明白了。”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