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
高屋建瓴在高房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建:倒水。瓴(línɡ):盛水的瓶子。 高屋建瓴❶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宋周邦彦《汴都赋》: “加兵诸侯,如高屋之建瓴,水神皋天邑,以先得者为上计。” ❷比喻言行、情势、习俗等影响大,传播快。朱自清《那里走》: “这种……生活样式,正如高屋建瓴水,它的影响会迅速地伸张到各地。” ●《史记·高祖本纪》: 田肯劝说汉高祖,“〔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建: 倾倒。《集韵》训 “覆” 。瓴: 盛水之瓶; 一说瓦沟,意谓顺瓦沟倒水。西汉田肯以从高屋之顶翻瓶向下倒水作譬,说明汉所据居高地势有利于对诸侯用兵。
高屋建瓴gāowū-jiànlíng建: 倾倒。瓴: 水瓶。把水瓶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语出《史记·高祖本纪》:“(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汉高祖刘邦刚做皇帝不久,就有人告密说楚王韩信谋反。刘邦依陈平的计策,借会见诸侯的机会,撤韩信楚王封号,降为淮阴侯。当时,大臣田肯恭维刘邦说:“现在皇上的宝座很稳固了,处置了韩信,又据有关中这样一块重要地方……关中地势居高临下,从这里出兵各处,就像从高屋脊上向下倒水一样,不可阻遏。” 现常用此语来比喻居高临下,其势不可阻挡。
高屋建瓴ɡāowū-jiànlíng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在高高的屋脊上用瓶子往下倒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有利形势。 【同】居高临下
【高屋建瓴】在高屋脊上倒瓶中的水。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通“瀽”,倾倒。
高屋建瓴“高屋建瓴 ( línɡ) ”比喻居高临下,其势不可阻遏之意。 为什么以 “建瓴”为喻呢? “瓴”,房屋上仰盖的瓦,亦称瓦沟。清·戴侗 《六书故·工事四》: “瓴,牝反仰盖者也,仰瓦受覆瓦之流,所谓瓦沟也。”高屋上瓦沟的水向下流,自然是居高临下,势不可挡,故取譬如此。 一说 “瓴”为形如瓶状的容器。 《说文·瓦部》: “瓴,( yōnɡ) 也,似瓶者。”段注: “如淳曰: ‘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言其向之势易也。’”“幡”谓翻。段氏系引唐·颜师古《汉书·高帝纪》注。颜注还谓 “建,音謇”。 《史记·高祖本纪》:“( 秦中) 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裴骃集解引如淳说,与颜师古引同,谓 “建,音蹇 ( jiǎn) ”。 “謇”、“蹇”同音通假。 “蹇”通 “瀽”,谓倾、泼。高屋之上倾倒瓶水,自然亦是居高临下,“其向之势易”而不可阻遏的了。 “瓴”释为瓦沟或解为盛水瓶,其 “高屋建瓴”之喻义皆同。 高屋建瓴
高屋建瓴在高房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建:倒水。瓴(línɡ):盛水的瓶子。 各种形势
各种形势事物发展的形势:行市 国家的形势:国势(~日强) 强盛的国势:铁甕 铁瓮 天下形势:合久必分 政治形势:碁局 世态 社会的形势:世势 在棋盘上布子的形势:棋局 下棋时的主动形势:先手 先着 先鞭 祖鞭 力量平衡的形势:均势 目前的形势:现势 当前的客观形势:世务 时会 一个时期的客观形势:时势 时景 时务 风云 灵风 风会 运会 群雄割据的形势:熊据虎跱 三方势均力敌对立的形势:鼎足而立 鼎足之势 鼎峙而立 居高临下的形势:高屋建瓴 屋上建瓴 乘高建瓴 瓴建高屋 建瓴高屋 不可阻挡的形势:破竹之势 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瓴之势 情况和条件较优越的形势:优势 以绝对优势对付劣势:如山压卵 一举两得的形势:刺虎之势 一派大好形势:满目青山 蓬勃发展﹑热火朝天的形势或行动:热潮 相互牵制、不能一致行动的形势:连鸡之势 连鸡之形 鸡连之势 不利的形势:劣势 反覆的形势:还形 急剧变化的形势:风雷 边疆的危急形势:边急 边色 险恶的形势:乌云 霜剑 逆风恶浪 非常危险的形势:累卵 迅速破亡的形势:破竹
高屋建瓴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一说,瓦沟。从高屋顶上倒出瓶里的水,或顺着瓦沟向下流水。原指居高临下,势不可挡;后指对事物的把握境界高远,能够十分轻松地驾驭。汉高祖刘邦称帝以后,有人告发大将韩信谋反,刘邦采纳谋士陈平的计策伪游云梦将其擒拿。一位名叫田肯的前来祝贺,趁机向刘邦分析说:“秦中居高临下,地势险要,以此作为根据地讨伐诸侯,就好比高屋建瓴,势不可挡啊!”(见《史记·高祖本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