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百五
释义 二百五

二百五

带有傻气、不大明事理、行事有些莽撞的人。‖含贬义。


二百五èrbǎiwǔ

民间常把说话怪诞不经、办事犯傻又硬充聪明的人,戏称为“二百五”。关于这句俗语的语源和演变轨迹,历来说法不一。现一一列举,以供参考:
❶ 源于一句民谚的讹传。大约距今2000年前有这样一句民谚:“只知二五,不知一十。”在先秦文学中屡有出现。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就是用某人只知自己有二把五指,却不承认共有十指,来形容越王勾践的幼稚。只是时间太久了,传来传去,传到现在,就逐渐把“二把五”讹传成了“二百五”,借以讥笑那种过于片面看问题或者是不太聪明的人。
❷ “二百五”这一由数字组成的俗语,最早缘起于一则故事,至今陕西一带仍有流传。相传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又难缉凶手。于是想出一妙计——使人将苏秦的首级悬于城门,书告示云: 苏秦是个大内奸,谋刺者乃为齐国除了大害,当赏黄金千两!
告示一出,就有四条汉子声称:“我等杀了大奸苏秦!”齐王诘问:“有何凭据?”各人都编了一套理由,急于领赏。齐王说:“真勇士也!千两黄金你们如何分?”众答:“算过了,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去斩了!”此后,民间始有俗语“二百五”传世。
❸ “二百五”这一贬义俗语的起源实与古钱有关。宋元时期,市井言某人装疯卖傻曰“半吊子”。原来古时的铜钱中间有孔,为了便于携带和交易常用绳子串起来,一千个铜钱为一串,俗称“一吊”,也叫“一成”。不满一千者习称“不够成”。满五百个为“半吊”,也称“半成”。用“半吊子”或“半成”来形容那些智力发育不全,一知半解却又装懂的人,十分贴切。后来,又因五百的一半是二百五,二百五还不如“半吊子”,连“半成”都够不上,人们便索性把“不够成”的人由“半吊子”又戏称为“二百五”。这怕是其真正的语源。
❹ “二百五”源于梁祝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日同餐,夜同屋,山伯竟然不知英台是女郎。“十八相送”时,英台一再暗示,几乎捅破窗户纸儿,山伯还是浑然不觉,说他是“呆头鹅”一点也不过分。“山伯”与“三百”谐音,山伯已经够憨够呆的了,“二百五”还不及“三百”,可见呆憨更甚。久而久之,“二百五”便专门用来称呼那些又憨又呆的人。
❺ “二百五”出自赌具“牌九”。“牌九”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正好十点。“十点”在牌九中被称为“毙十”,赌牌九的人叫它为“二板五”。“二板五”在牌九里最小,谁都可以“吃”它,赌牌的人拿到它就输定了。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就用“二板五”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事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一长,就把“二板五”叫成“二百五”了。
现在“二百五”常用以讥称说话不正经,办事草率、处事随便,好出洋相或心眼不全、智力低下的人。


二百五

〈粗〉北方地区指人傻头傻脑、反应迟钝或行事莽撞。因旧时银子五百两为一封,二百五十两为“半封”,谐音“半疯”,故称。


笨家伙、二百五、糊涂虫、糊涂蛋、活死人、木头人儿、窝囊废;聪明人、机灵鬼、智多星


○笨家伙bèn jiā·huo

(名)笨蛋:你这不会看眼色的~。


○二百五èr bǎi wǔ

(名)〈口〉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大家都笑他是个~|他本来就是~脾气,别怪他。


○糊涂虫hú·tu chóng

(名)不明事理的人(骂人的话):谁知竟是两个~|那孩子是个小~| 中心部的那个~又把货运错了。


○糊涂蛋hú·tu dàn

(名)糊涂虫:你这个~! 什么也不知道|不折不扣的~。


○活死人huó sǐ rén

(名)老朽或毫无生气的人:长此下去,他非闷成个~不可|这老东西,早就是~了。


○木头人儿mù·tou rénr

(名)比喻愚笨或不灵活的人:劝你是白劝了,活似一个~,死不开窍|她~般地站在那里。


○窝囊废wō·nang fèi

(名)〈方〉无能、怯懦的人(含讥讽意):看你那~的样子|你简直是个~。


●聪明人cōng·ming rén

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的人:~不办糊涂事|~反被聪明误。


●机灵鬼jī·ling guǐ

(名)〈方〉聪明伶俐、有机智的人(含诙谐赞美意):他从小就是个~|跟着这个~办事,只管放心吧|这些学生都是~。


●智多星zhì duō xīng

(名)泛指计谋多的人:你这~,有何善策|他是村里有名的~。


二百五

一个人傻里傻气、不识时务,谓之 “二百五”。很多地方口语中多见此说,有些文学作品中亦见。
为什么称这样的人为 “二百五”呢?
这有很多传说或故事,但都不见载籍,无从考察。1993 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武冈子主编,本人为参编者之一) 里面,就有关于 “二百五”一语来源的几种说法,如言来源于赌具牌九里的 “长二”与 “黑五”,来源于战国时齐王为苏秦报仇的故事,等等。因迄无定论,只能算是可备一说而已。
五百的一半就是二百五。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五百年是一个大轮回。为什么俗谓 “五百年前是一家”呢? 道理就在于此。亚圣孟子就曾说过: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孟子·公孙丑下》) 认为五百年有个大轮回。武汉市归元寺里罗汉堂里的罗汉就是五百尊,当代歌手韩磊所唱一首歌曲里有句歌词便是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些难道都是一种偶合吗?
人世间五百年一大轮回,五百是个有点神秘的整数。而二百五,自然不到五百,只是一半,还差。有些傻气、不识时务的人,作为“人”,还不到标准,还差点什么,所以这种人被称为 “二百五”。
在口语中, “二百五”因其 “差”,所以又被称为 “半吊子”。古时一千钱为一吊,二百五只是四分之一吊,是半吊子的半吊子。
“二百五”因其 “差”,所以又被称为 “坯子”。坯子因差烧制而尚未成砖 ( 或其他器物) ,所以 “坯子”就像东西没有煮熟,是夹生的。“夹生”的人,人们便称之为 “坯子”,这种 “坯子”也就是“二百五”。
“坯子”、 “夹生”、 “二百五”,这种人又被叫做 “玍 ( ɡǎ) 吧子”。 “生”,某种场合指人,如学生、小生、苍生之 “生”。 “生”字中间的一竖不出头即为 “玍”,表示代表人还差一点,“还差一点”的人就是 “玍吧子”。“玍吧子”与 “二百五”义同。“玍”字 《汉语大字典》有收录。


五百钱分作两下——二百五

本指二百五个钱;转指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
也作
❶ 五百铜钱分两下——二百五。
❷ 五百铜钱两下分——二百五。


二百五

二百五

带有傻气、不大明事理、行事有些莽撞的人。‖含贬义。


二百五èr bǎi wǔ

❶说话办事不知深浅,往往失当。如:这小子有点“~”,像他爹。
❷如❶所述情形的人。如:你瞧这个~,又胡说八道了。


二百五èrbǎiwǔ

❶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嫂子说:‘天有么事聊头?~!没听人说的么:十一亿人民八亿赌,还有两亿在跳舞,剩下的都是~。’”|张宇《家丑》:“碰上了这么一个不懂世故的~,你没有任何办法。”
❷指蛮横、粗野的行为。蒋子龙《燕赵悲歌》:“看他又要耍~,张万全赶紧站到中间拉架。”
❸半瓶醋。刘兆林《啊,索伦河谷的枪声》:“T80,尖酸,骄傲自满,哪能有那么伟大的理想,只不过想把山沟兵当明白点,少受‘~’们吓唬罢了!”


二百五èr bǎi wǔ

❶名词。特指有些傻气,办事不精明的人,用于贬义。
【例】一个十足的二百五,大概梦想到国家队混饭吃吧!(贺慈航《我们的守门员》)
❷ 形容词。有些傻气,办事不精明,用于贬义。
【例】“家里正闹呢”,恐怕是少说了一个热字,这小子有点“二百五”,像他爹。(崔砚君 《告别》)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8: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