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音乐上的维纳斯雕像
音乐上的维纳斯雕像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的《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作于1822年。不知何故,作曲家只留下了第一、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的部分乐谱。作者死后37年,才被奥地利指挥家约翰·赫贝克从灰尘堆中找出,并于1865年12月17日于维也纳首次公演。演出后,倍受赞誉,成为近百年来演奏次数最多的交响乐作品之一,为舒伯特赢得了世界声誉。一般交响曲都是由4个乐章组成,这部作品却只有2个乐章,是一首未完成的作品;因而有许多人想为它补上剩下的一半。首次公演时,赫贝克就是这样做的。他把舒伯特的《第三交响曲》三、四乐章补上一道演出,使这首作品有了形式上的完整。但这种做法遭到了否定,因为两者风格相距实在太远。1892年,又有一个叫路德维希的德国作曲家,为作品续写了两个乐章,但演出反映不佳。这使人想起了那尊世人皆知的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经历。美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菲力普·海尔这样说:“让我们还是感谢舒伯特没有完成它吧!米罗那座无臂的维纳斯雕像,也许比有臂的将会更有价值!”。后来,人们就把《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称作“音乐上的维纳斯雕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