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比喻舍本求末,取粗弃精。梁启超《节本明儒学案·例言》: “以是之故,往往将其最精妙之谈删去,而留其平易切实者。此平易切实之言,或非本人所重视, 几于买椟还珠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椟(du): 木柜,木匣。鬻(yu): 卖。相传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宝珠,把宝珠放在装饰得非常华贵的匣子里,郑人买下盛珠的匣子,退还了宝珠。
买椟还珠mǎidú-huánzhū椟: 木匣,木柜。珠: 珍珠。典出《韩非子》。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 曰:“昔秦伯嫁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也。” 这位楚国的珠商,花了那么多的资金和精力去美化珠盒,以致郑国的顾客把漂亮的盒子买走了,而没有买走他所要推销的珍珠。《韩非子》批评这位楚人“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而完全没有指责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现行成语及其释义,把原书对楚人鬻珠的批评,变成了对郑人买椟还珠的批评,颠倒了《韩非子》的原意。 《韩非子》用这个故事讽喻的是学者们以浮夸的言辞代替经世致用的理论,完全没有指责读者(听众)欣赏其词章的文采,而现行成语及释义,却把原书对学者以文害用的批评,变成了批评受众的取舍不当,显然也完全违背了原著的旨意。 那么,《韩非子》的立论是否完全有理呢?虽然这位楚国商人的做法不妥,但是郑国顾客“买椟还珠”不也是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错误吗? 不,这位郑国顾客仅仅看中了美丽的匣子,因而买椟还珠,正是取舍有当,精明得很。如果把自己不喜欢,或不需要,或不能识别,而且很昂贵的珍珠一并买了下来,那才真是取舍失当。因此,《韩非子》没有指责郑人的买椟还珠,是符合常理的。而成语“买椟还珠”及其释义,要求人们一定买下昂贵的珍珠,才是错误的“导购”。 也许有人认为,现行成语“买椟还珠”及其释义多年沿用至今,已是约定俗成了。这个理由即使能够成立,也不能把成语“买椟还珠”直接强加给《韩非子》,而应如实地说明这个成语的来源、演变、蜕化的过程,才不致以讹传讹,贻笑大方。
买椟还珠mǎidú-huánzhū椟:盒子。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同】 舍本逐末 故事春秋时期,有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去卖珍珠。郑国人看到盛珍珠的盒子装饰得十分考究、漂亮,就买了下来,而把珍珠还给了商人,自己拿着空盒子走了。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成〉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引进机器,不引进人才,这不是买椟还珠吗?
【买椟还珠】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很华丽的匣子里,郑国人买后只留下匣子,把珍珠退还给卖主(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用来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战国时楚一卖珠者到郑国卖珠时而做的愚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元诗选》 张养浩《云庄类稿·读诗有感自和》:“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椟,木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淑,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后用“买椟还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清·朱彝尊《跋李紫筼画卷》:“然郑人买椟还珠,珠因在,庸何伤。”也作“还珠买椟”。元·张养浩《读诗有感自和》之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 取舍
取舍用舍 趣舍 弃择 救夺 去就 去留 辟就 取遣 取优舍劣:优胜劣汰 优胜劣败 优存劣败 舍此就彼:撩东劄西 安排取舍:裁 对事物的取舍安排:裁剪 裁翦 在重大问题上选择去取:何去何从 何去何就 何适何从 奚去奚从 没有眼力,取舍不当:买椟还珠 得匣还珠 还珠买椟 自己取舍的标准与众不同:人弃我取 人弃我欲 人弃我趋 自己取舍的标准与众相反:人取我与 (要或不要:取舍)
买椟还珠椟:木匣。买下木匣,退还珍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战国时,有一个楚国人到郑国卖珍珠。他用名贵木料做了一个精美的匣子,还用桂椒等香料熏得芳香四溢,然后装饰点缀了一些玫瑰、珠玉和翡翠,最后把珍珠放到里面。有个郑国人见匣子如此光彩夺目,便把木匣买下来,却把珍珠退还给卖主。人们讽刺楚人善于卖椟,而不善于卖珠。(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