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的提炼
主题的提炼作者根据一定的写作目的,站在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对写作对象内部规律、本质特征和独特意义的认识和把握。是作者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所形成的思想结晶。作者的认识从模糊到明朗,由肤浅到深刻,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就是主题提炼的过程。提炼主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过反复思考和惨淡经营。这是由人们的认识规律决定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中国古代写作学称主题的提炼为“炼意”。白居易《金针格》:“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强调的就是主题提炼功夫。 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所显示的思想意义,是提炼主题的物质基础,作者的立场、世界观、思想感情是提炼主题的精神依据。这二者都处在一定的时代,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主题提炼的方法,一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二是调查研究,分析综合。文体不同,提炼主题应该把握的重点各异。在记叙文体写作中,或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寻找支配人物言行的思想境界制高点; 或探求事件的意义,寻找最重要、最动人,最独特的一面;或根据景物的特征,抒发作者“别具一样心肠的独特感受”,都是提炼主题的具体途径。在论说类文章的写作中,提炼主题重在占有资料,形成观点,确立论题。在应用类文章的写作中,提炼主题要在如何明确写作意图和突出写作中心上下功夫。 提炼主题在写作中居于首要的、最重要的地位。离开主题的提炼和确立,结构布局,遣词造语等都无从谈起,杜牧《答庄充书》:“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阛阓,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主题的提炼
主题的提炼在创作中熟练地掌握主题提炼的技巧,首先要对主题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主题通常是作为一个文学理论的概念出现的。它指的是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中,借助于结构和其他多种艺术表达手段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的或基本的意义。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它被称为“意旨”、“主旨”或“立意”等。在现代的散文和记叙性的文章写作中,它一般被称为“中心思想”,在议论文中,它通常叫做“中心论点”。 主题是文学作品和文章内容的核心因素。材料的选择、情节的安排、结构的确定、各种表现手段的运用,等等,都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在另一方面,主题的提炼和形成,既受到作者创作思想和创作心理的指导和影响,又受到作品所选用的材料、采用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段的制约。严格地说,主题存在于一部完成了的作品之中。因此,从创作角度讲,要通过作品的有机整体来表现主题,主题经过提炼到最后确立,同时就是作品的全部完成。 主题的内涵是丰富的生动的,它与作品的关系如同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不可分割。在一部较庞大或复杂的作品中,有两个以上主题出现,被称为多主题。一个主题由于其内涵丰富复杂容易导致多种不同的理解,被称为主题的多义性。例如《红楼梦》的主题,就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并有多种理解。 提炼主题绝不是指寻找简要的语句来概括创作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在创作过程中,主题的提炼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用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蕴育出准备表达和传递的主要的思想和感情,亦即形成一个创作的主旨。另一个是在主旨的基本意向已经确定后,运用各种具体手段使主题明确化。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反复的斟酌和筛选,使之具有典型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力求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意义。在主题已经基本形成后,要再三琢磨,进行所谓的“删意”,将一些虽有价值,但从根本上看仍是可有可无的思想内容删去。这样几经反复,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清除了,同时还不断地补充了新的成份,主题才逐步发展到更加明确和深刻,直至达到具有独创性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