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语法的反叛
诗句语法的反叛诗中语句缺乏精确语法结构的特殊现象。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语病,而是诗人精于炼句的标志之一。〔俄〕 别林斯基《论文学》:“朴素的语言不是诗歌的独一无二的确实标志。但是,精确的语法却永远是缺乏诗意的可靠标志。”从炼句的技巧着眼,诗不一定要按照正规的语法结构和明白无误的语言来表达内容,而是采用高度凝聚的语言的大幅度的跳跃手法,创造出合乎诗意的境界。 诗句对语法结构的反叛,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句子成份残缺,即省去 一些成份 (主要是虚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早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等诗句,都略去了动词谓语,用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构成诗句,简约凝炼。二是词序的换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本是“感时泪溅花”,词序一经换位,就创造出无情的花尚且落泪,有情的人更不待言的抒情氛围,诗意更觉深沉。再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之八),本是“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词序一换位,变叙述句为描写句,“把重点放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 (周振甫《诗词例话·侧重和倒装》),突出了京城长安景物的美好。三是诗行跳跃。即省略诗行与诗行间的语法联系,让读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诗意。 运用诗句对语法的反叛的艺术技巧,应以不引起读者的误解为前提。否则,会因意义不明确而造成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