诅楚文
诅楚文宋代发现的石刻,共三石。一是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时在凤翔所得的巫咸(以文辞所祈之神命名)文,共三百二十六字;一是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在朝那湫旁得到的大沈久湫文,共三百一十八字;一是蔡挺所得的亚(音wū)驼文,共三百二十五字。原石南宋后亡佚,有翻印的拓本流传于世。三石文辞内容相同,是秦王向神灵诅咒楚王罪行的刻石。从字体上看,是规整的秦篆,可以肯定是战国末期的石刻文字。郭沫若有《诅楚文考释》,载《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
诅楚文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石刻文字。文字内容是秦嗣王谴责楚王熊相的祀神文。大意是:秦王穆公与楚成王曾缔结和平盟约,十八世以来,双方互不侵犯,现在楚王熊相竟背叛盟约,侵略秦国,故秦王祭祀皇天上帝及诸神,要求天神惩罚楚师。查《史记》,秦穆公以后十八世,应是秦惠文王或昭襄王,这时的楚王应是怀王或顷襄王,但他们的名字都不是熊相。据郭沫若考证为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亦即楚怀王十七年(前312年)的作品。石共三块,祠祭后或沉于水,或埋于土,于北宋相继被发现。三石文字基本相同,分别以所祭神名命名:一称“巫咸文”,326字;一称“亚驼文”,325字;一称“大沈厥湫文”,318字。原石约在南宋末年亡佚,有元代拓本流传至今。其字多籀书结构,但笔势纤细悬针,很像“三体石经”中的古文。 
诅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