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讽喻
释义 讽喻

讽喻

修辞方式(辞格)之一。一种借助故事寄托讽刺劝谕意义的修辞方式。古人在不便于明说或不容易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往往造出一些寓言故事,委婉生动地表明本意,以期达到劝谕的目的。如《战国策》用“鹬蚌相争”的故事阐明燕赵相斗可能导致秦国坐收渔利的形势;《庄子》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宣扬庄子的养身之道;《韩非子》用“守株待兔”的故事说明“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政治主张;用“自相矛盾”的故事说明“尧、舜之不可两誉”的道理。用于讽喻的故事,由于言近旨远,说理深透,被人们广为传诵,流之久远,多凝练为四字格的成语。


讽喻fěngyù

用说故事、打比方等方法含蓄地说明道理。


讽喻fěngyù

〈名〉一种修辞方式,常使用比喻、寓言,用讲故事的方式说明道理:讽喻诗│擅长讽喻。


【讽喻】

修辞学上辞格之一。通常在本意不便明说或为了把话说得形象、明白的情况下,借用故事来寄托作者讽刺、教喻的意思。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寓言故事。


讽喻

比喻之一。与正喻相对。借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达到委婉规劝、启发教育或讽刺谴责的目的。如《韩非子·五蠹》中“守株待兔”的寓言讽刺那些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的愚蠢之人,使人们从滑稽可笑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又如《战国策·齐策一》 中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运用讽喻手法的一个典型故事。邹忌为了使齐威王纳谏去弊, 便以自身受妻、 妾、 客蒙蔽的事实为喻, 委婉地指出威王作为一国之君, 爱王、 畏王、 有求于王的人更多, 因而所受的蒙蔽更大, 更有必要广纳谏言, 去除蒙蔽。 由于邹忌进谏的手法巧妙, 使威王受到启发, 痛痛快快地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发布了纳谏令,结果使齐国大治。运用高妙的讽喻手法, 能收到正言直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参见 “比喻”。


劝说

劝说

劝(诱劝) 说 哄怂 耸恿 耸臾勉谕 诱说 开说
劝人做皇帝:劝进
劝说使和解:说合 说和
劝说使变化:说化
劝说归顺投降:劝降
用好话连哄带劝:哄劝
用委婉的言语劝说:曲劝 劝讽 讽喻 讽谕 熟谏 软磨 和说
告诫劝说:诫语 镌说
开导劝说:开譬
晓谕劝说:晓劝
譬解劝说:譬说
鼓动劝说:鼓劝
不能去劝:劝不得
苦苦地劝说:哀劝
反复地劝说:说破嘴 说好说歹 左说右说
用各种方式反复劝说:横说竖说
用各种理由或方式反复劝说:好说歹说
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做好做歹 做歹做好 作好作歹 做歉做好
恳切耐心的反复劝说:苦口婆心 婆心苦口 口苦婆心
热心恳切地再三劝说:热心苦口
对交情不深的人恳切地劝说:交浅言深
心怀诡诈地劝说:谲说
(劝人做某事或同意某事:劝说)



讽喻

讽喻

讽谕 旁嘲 剀讽
讽喻世人:讽世
微言讽喻:谐隐
规劝讽谕:规谕
 劝谏讽喻:谏喻 谏谕
寄托讽喻:托讽 托风
暗中讽喻:微讽
 暗中寄寓讽喻之意:隐喻
隐约而委婉地讽喻:微辩 微辨
借物起兴以讽喻:讽兴
(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理:讽谕)



技法

技法

作文造句之法:文法
作文的技巧和特色:笔(笔法;笔调;手笔)
作文和绘画的一种技法:顿折 顿挫转折
诗文写作中若隐名现、掩映不露的手法:匣剑帷灯
抓住题中要害:探骊得珠
从主要地方着笔:大处着墨
前后一呼一应:呼应 照应 相应(首尾相应) 映照(前后映照) 前呼后应
 关联照应:关合
对素材进行想象:虚构
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点眼 画龙点睛
为后段文章作暗示:伏笔 伏线 起本
其他技法:白描 伏线 复线 曲笔 悬念 线索 渲染 比喻 讽喻 拟人 拟物 含蓄 波澜 穿插 押韵 谐韵 对比 对仗 对偶 相俪 递进 迭进 谐比 排比 比次 寄托 寓意
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文无加点 文不加点 文无点易
写作技法高超神妙,巧夺天工:化工肖物
技法非常奇妙:神至之笔
文章笔法的变化:阖辟
文章公式化、概念化:千篇一律 一律千篇
套用前人章法:寻章摘句
(技巧和方法:技法)

另见:技巧 叙述 比喻 夸张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