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讽喻 |
释义 | 讽喻讽喻修辞方式(辞格)之一。一种借助故事寄托讽刺劝谕意义的修辞方式。古人在不便于明说或不容易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往往造出一些寓言故事,委婉生动地表明本意,以期达到劝谕的目的。如《战国策》用“鹬蚌相争”的故事阐明燕赵相斗可能导致秦国坐收渔利的形势;《庄子》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宣扬庄子的养身之道;《韩非子》用“守株待兔”的故事说明“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政治主张;用“自相矛盾”的故事说明“尧、舜之不可两誉”的道理。用于讽喻的故事,由于言近旨远,说理深透,被人们广为传诵,流之久远,多凝练为四字格的成语。 讽喻fěngyù用说故事、打比方等方法含蓄地说明道理。 讽喻fěngyù〈名〉一种修辞方式,常使用比喻、寓言,用讲故事的方式说明道理:讽喻诗│擅长讽喻。 【讽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通常在本意不便明说或为了把话说得形象、明白的情况下,借用故事来寄托作者讽刺、教喻的意思。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寓言故事。 讽喻比喻之一。与正喻相对。借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达到委婉规劝、启发教育或讽刺谴责的目的。如《韩非子·五蠹》中“守株待兔”的寓言讽刺那些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的愚蠢之人,使人们从滑稽可笑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又如《战国策·齐策一》 中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运用讽喻手法的一个典型故事。邹忌为了使齐威王纳谏去弊, 便以自身受妻、 妾、 客蒙蔽的事实为喻, 委婉地指出威王作为一国之君, 爱王、 畏王、 有求于王的人更多, 因而所受的蒙蔽更大, 更有必要广纳谏言, 去除蒙蔽。 由于邹忌进谏的手法巧妙, 使威王受到启发, 痛痛快快地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发布了纳谏令,结果使齐国大治。运用高妙的讽喻手法, 能收到正言直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参见 “比喻”。 劝说 劝说劝(诱劝) 说 哄怂 耸恿 耸臾勉谕 诱说 开说 讽喻 讽喻讽谕 旁嘲 剀讽 技法 技法作文造句之法:文法 另见:技巧 叙述 比喻 夸张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