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界出现了多种不同看法。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上,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经济体制改革越深入,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暴露得就越充分。不改革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以深入下去。(二)杨百揆在1987年第2期《广州研究》上撰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既有与经济体制改革交叉的、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因此,不能把政治体制改革仅仅看成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三)王沪宁在1986年8月27日《解放日报》撰文《提高效率与政治体制改革》认为,两种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互为前提,从实践上看,经济体制改革曾经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现在政治体制改革又成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也有三种意见:(一)张海赴在1986年8月19日《解放军报》上撰文《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配套进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曲折,往往与政治体制中的某些弊端有关,为了给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必须不失时机地进一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二)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在当前不是很迫切的任务,不能说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无法进行。相反,为了集中精力搞好经济体制改革,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滞后一步,但现在要对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和探讨。(三)第三种意见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对政治体制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改革要求,但改革要求的迫切程度,对各个环节是不相同的。有的意见认为,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遵循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他律性”要求,改革传统政治体制中那些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建立与商品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体制,在此基础上,再实现政权体制改革,建立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自律性”要求。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王沪宁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两重含义,一为政府体制改革,即行政改革,二为政权体制改革,即政治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内涵的二重性决定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二重性,一为政治体制的高效化,即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政府机构的效率和能量,二为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即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吴仲沛等则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核心问题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如何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力主体,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应该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根本目标。迟福林则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概括为,建立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民主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