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莸❶指香与臭。唐韩慰《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 “因疾鼻又塞,渐能等薰莸。” ❷比喻善人和恶人在一起。《孔子家语·致思》: “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左传·僖公四年》: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 筮之,吉。公曰: ‘从筮。’ 卜人曰: ‘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 攘公之羭。 一薰一莸, 十年尚犹有臭。 ” 必不可! ’ 弗听,立之。” 繇(zhou): 卜卦之兆辞。羭(yu): 美。薰: 香草。莸: 草名,似薰而臭。春秋时晋献公伐骊戎,得骊姬,欲立为夫人,卜人认为善恶共处,善易消而恶难除。
薰莸xūn yóu薰,香草;莸,臭草。《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杜预注:“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恶难除。”后用“薰莸”比喻善恶、美丑、贤愚、贵贱等相对的人物。《孔子家语·致思》:“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唐·刘知几《史通·杂识》:“盖左丘明、司马迁,君子之史也。吴均、魏收,小人之史也,薰莸不类,何相去之远哉。”《民国通俗演义》三八回:“去者得避害马败群之谤,留者仍蒙薰莸同器之嫌。”也作“兰莸”。《后汉书·党锢传赞》:“兰莸无并,销长相倾。”《宋书·袁𫗱传》:“荡覆京都,必使兰莸俱尽。”也作“兰艾”。《宋书·礼志一》:“臣闻旧制国子生皆冠族华胄,比列皇储,而中者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南朝·梁·任昉《为齐竟陵王世子临会稽郡教》:“火灾昆冈,神岳崩溃;兰艾同烬,玉石俱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