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文
脱文也叫“夺文”,指古书在传抄、刊印中误脱的字。如《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以世充为太尉尚书令,内外诸军事。”“内外诸军事”前面脱“总督”二字。《管子·小匡》:“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群臣”之前脱“于”字。 相同的词语重复出现时,容易造成脱文。如《列子·仲尼》:“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非孤犊也”之前脱“有母”二字,因为与上句末“有母”重复而误脱。《商君书·算地》:“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也。”“利之所出”前脱“名”字,因两“名”字重复而误脱。《淮南子·泰族》:“小艺破道,小见不达,必简。”“见”为“则”字之误,“小见不达”前脱“道”字。“必简”前脱“达”字,都是两字相重复而误脱。
【脱文】亦称“夺文”“夺字”。校勘学术语。古书抄刊中误脱的字。如《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吾”下当脱“岂”字。
脱文又称“脱”、“夺文”、“脱字”。训诂校勘术语。用以指出书籍在流传过程中,因传写、抄录、刊行而误漏的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