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无点墨
胸无点墨胸中没有一点墨水。比喻读书少,没有学问。
胸无点墨比喻毫无学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 “因为市上的书贾,都是胸无点墨的,只知道什么书销场好,利钱深,却不知什么书是有用的,什么书是无用的。” ●宋吴子良《林下偶谈》: “里俗谓不能文者为胸无点墨,盖亦有据。《通典》载,北齐策秀才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东坡监试呈诗官云: ‘麻衣如再著,墨水可真饮。’ ” 宋代吴子良认为,里俗人说的不能作文之人是因胸中无一点墨水,这话是有根据的。据《通典》记载,北齐策秀才写字,有时要饮一升墨水; 苏轼有次监督考试,曾对送上诗的官员说,如果再穿官服,就真要喝点墨水了。
胸无点墨xiōngwú-diǎnmò说一个人学问不多,便说他肚子里没有墨水。此说由来已久,南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一云:“俚俗谓不能为文者为胸中无墨。”可见这种说法在宋代就已盛行了。 《林下偶谈》还引用了五条材料,想考证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第一条材料是唐代《通典》一书所作的记载: 北齐凡考秀才的考生,试卷字迹潦草滥劣者,须罚其饮墨水一升。这是一种惩罚,用来儆戒那些在学习上不肯下苦功的童生士子。 第二条材料是北宋苏轼写给考试官的几句诗,其中有云:“麻衣如再着,墨水真可饮。” 第三条材料是苏轼的学生黄庭坚写的一首诗《次韵杨明叔》:“睥睨纨袴儿,可饮三斗墨。” 后两条材料似乎表明,唐代有记载的北齐开始规定的罚饮墨水的奇怪做法,到北宋时期仍然在施行。 第四条材料是黄庭坚的又一首诗《题子瞻画竹石》:“东坡老人翰林翁,醉时吐出胸中墨。”这里用胸中墨水来形容苏东坡的满腹学问。看来“罚饮墨水”的做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胸中有墨”变成“下过苦功”的意思了。 第五条材料是王勃的传记。王勃是初唐诗人,《新唐书》上说他每次写作之前,“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的故事是人所熟知的,但《林下偶谈》在这里把“酣饮”二字理解为痛饮墨汁,这却很新鲜。饮墨水作为一种惩罚,过去确实存在过。但王勃难道真的是靠多喝墨水来提高写作能力的吗?这个说法未免荒诞可笑了。 以上所引五条材料,除第五条的解释使人难以信服外,其他几条倒是可以参考的。 现常用“胸无点墨”比喻文化水平很低,一点学问也没有。
满腹经纶;胸无点墨
○满腹经纶mǎn fù jīng lún比喻很有学问或才能:他~,真让人佩服|一副~的高傲神情|~,能言善辩|他虽有~,但没有机会施展抱负。
●胸无点墨xiōng wú diǎn mò比喻没有一点学问:市上的书贾都是~的|他们商量取一别号,又苦于~,无从着想。 胸无点墨
胸无点墨胸中没有一点墨水。比喻读书少,没有学问。 文化2
文化2极少的文化:点墨 文化水平低:不识之无 之无莫辨 略识几个字,读书不多:略识之无 粗识之无 稍识之无 没有学问,文化水平低:胸中无墨识字不多,文化水平低,仅识之无 有文化知识:知书(~识理;识字知书) 知晓文字:识文谈字 略微有些文化:粗通文墨 稍通文墨 有一点文化知识:识文断字 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写会算 没有文化:白曳 白卷 胸无点墨 腹无点墨 粗俗而无文化:横僿不文 (一般的知识或运用文字的能力:文化)
胸无点墨(同)目不识丁 (反)满腹经纶 博学多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