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焚书坑儒 |
释义 | 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本指秦始皇下令焚烧典籍、活埋儒生之事。泛指毁灭文化,迫害知识分子。 焚书坑儒谓秦始皇焚烧典籍,活埋儒生。汉孔安国《〈尚书〉序》: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后汉书·陈蕃传》: “或禁锢闭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焚书坑儒,何以为异?” 焚书坑儒【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 焚书坑儒fén shū kēng rú【释义】 【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制造的两起重大事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缴出烧毁;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因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相约逃亡。秦始皇下令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史称“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秦始皇于公元前213—212年暴虐地下令烧毁天下书籍,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历史上称此事件为焚书坑儒。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后用以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残暴的摧残行为。汉孔安国 《〈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本指秦始皇下令焚烧典籍、活埋儒生之事。泛指毁灭文化,迫害知识分子。 焚烧 焚烧焚(焚灼;焚掉;焚焮;焚销;焚炀;焚燎;焚燔) 爇(烧爇) 燹烧(烧焚;烧掉;烧焫;烧燔;灼烧) 火(火化) 化 炎 灾 焫炮 樵 燔(燔烧;燔爇) 煨 熯(熯焚) 爁 灼燌 摧残 摧残摧(摧剥;摧逼) 践(践踏;作践;糟践) 躏(躏蹙;躏蹂) 斫丧 祸害 麋烂 籍躝 蹴踏 蹲蹬 残夭 刻轹 破除 涂炭 另见:残酷 肆意 伤害 欺侮 焚书坑儒焚毁典籍,坑杀儒生。泛指残暴统治者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专制与摧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把《秦纪》、医药、卜筮和种树以外的文化典籍全部焚毁。第二年,许多儒生、方士没有为秦始皇求得仙药,而且燕人卢生等人趁机逃掉了。秦始皇勃然大怒,下令把咸阳城中四百多名儒生全部活埋。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焚书坑儒”。(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