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说
滋味说对于诗歌高下优劣的一种评价标准。是南朝文学批评家锺嵘不满于诗歌创作中谈玄说理、用典用事、过分讲求宫商声病等不良倾向而提出的。锺嵘认为,诗美在“味”,“滋味”是诗的“真美”。所谓“滋味”,指的是诗的“言外之意”,即通过诗人对情、景的真切抒写在读者心灵中唤起的生动活泼的诗意形象。滋味说认为,要创作出有“滋味”的诗,必须摈弃四言诗从观念出发和“永嘉”诗人谈玄说理的创作方法,摈弃“大明”、“泰始”时诗人“竞须新事”及“永明”时诗人细辨宫商、“务为精密、专相凌架”的创作方法,遵循一条全新的道路。即从“物感”出发,重“即目”“所见”,从物我交流中捕捉而不是从观念中抽绎诗意形象; 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描写眼前景、心中事,少借助、甚至不借助前人意象来曲折烘托; 让声律为诗意形象的表现服务,而不是让诗意形象的表现受声律的“拘忌”; 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诗意形象表现服务,而不是举一废一。滋味说认为,遵循上述创作道路,然后“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便可以创作出“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的有“滋味”的诗作。滋味说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从四言诗向五言诗,从抒写家国大事向追求自然清音,从移风易俗、经邦治国向“幽居靡闷”,从重象征寄托向重“穷情写物”,从古朴无华向词采气骨并重的重大转折,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和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