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注疏体裁的发展 |
释义 | 注疏体裁的发展训诂体式分为四类, 即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注疏体裁有: 传注体、 章句体、 音义体、 集解体、 义疏体、 评注体、 校注体。 汉代训诂通行传注体和章句体。 传注体解释经文朴实简约, 如《诗毛氏传》。章句体分章释句,概括意旨,便于理解,如赵歧 《孟子章句》。汉末出现了音义体,既释义又用反切注音, 如孙炎 《尔雅音义》, 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魏晋南北朝起,出现了汇总前代各家解说的集解体,如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南朝梁代出现了义疏体, 既释经文, 又释传注, 南朝陈周弘正 《周易义疏》。章句体在宋代又有发展,朱熹采用解释词语、 阐发义理、 补其阙略的方式, 著 《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 明清出现了评注体, 采用夹注、 旁批、 眉批、 总评、 圈点的方式,如吴楚材 《评注古文观止》。清人将校勘与注释结合起来形成校注体, 如朱右曾 《逸周书集训校释》。为便于普通人读懂古籍,现代又产生了有注解有译文的译注体裁, 如杨伯峻 《论语译注》。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