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注疏
释义 注疏

注疏

对古书原文进行解释叫“注”,对注文进行解释叫“疏”,合称“注疏”。对古书注释,最初称“传”,东汉时开始称“注”。如马融《周易注》、郑玄《仪礼注》。对注文的解释,最初叫“笺”。如郑玄《毛诗笺》。六朝时开始叫“疏”或“义疏”。如刘炫《春秋公羊疏》。南宋时,“注疏”合称,如《十三经注疏》。
“注疏”的内容很广,主要有十个方面:
❶解释词义。如《尔雅·释言》:“佣,均也。”郭璞注:“齐等。”
❷串讲文意。这种情况也叫“章句”。如《诗·大雅·瞻印》:“天何以刺?何神不富?”《郑笺》:“天何以责王,见变异乎? 神何以不福王,而有灾害也?”
❸分析句读。如《周礼·天官·宫正》:“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邦之事跸。”郑玄注:“郑司农读‘火’绝之,云‘禁凡邦之事跸’。”
❹校勘文字。如《诗·邶风·绿衣》《郑笺》:“绿当为褖,故作褖,转作绿,字之误也。”
❺阐述语法。如《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颖达疏:“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
❻说明修辞手段。如《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毛传》:“兴也。皋,泽也,言身隐而名显也。”
❼解释成语典故。如王粲《登楼赋》:“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李善注:“《论语》:‘子在陈,曰:归欤! 归欤!’”
❽叙事考史。如《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毛传》注释时叙述当日之事。有的注释以叙事考史为主。如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❾记叙山川。如郦道元《水经注》。
❿发凡起例。如《说文解字·一部》段玉裁注:“凡假借必同部同音。”又说:“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


【注疏】

“注”和“疏”的合称。古书注释体式之一。旧时称解释古书意义的为“注”,疏通注文意义的为“疏”。后人把古人关于经书的注本、疏本合为一编,因有“注疏”之称。如《十三经注疏》等。


注疏

一种随文释义的注解体式。 解释古书意义称作注, 疏通注文称作疏, 一般只阐明本注, 不另发新义。将二者合为一编称作 “注疏”。如宋人把前人关于经书的注本、 疏本汇编成 《十三经注疏》。


注解2

注解2

注(注文;注语;注释;注脚;疏注) 笺(笺释;笺疏;笺注)
解释古书字句的文字:训诂
经传的注解:笺注
为诗集作的笺注:诗笺 诗牋
对注所作的注解:
经书的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注疏
诗的注疏:诗疏
对篆书的注解:篆注
正文旁的注解:小注
夹在正文中间文字较少的注解:夹注 间诂
在书眉上批注的文字:眉批
印在书页下端的注解:脚注
附于正文末尾的注解:附注
确实无疑的注解:铁板注脚
简明的注解:浅注
正确的训释:雅训
雅正的注解:雅故
(解释词句的文字:注解)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5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