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番四抖
三番四抖组织相声“包袱儿”的一种艺术手法。“三番”就是反复强调三遍,根据人们的听觉习惯,把矛盾的假象多次强调,加深人们的印象;“四抖”就是到四遍时抖开,在反复强调假象之后,来个巧妙地突变,揭露出矛盾和事物的真象。如《友谊颂》: 甲: 外国能听懂相声吗? 乙: 听不懂没关系,有翻译呀! (为制造假象铺垫) 甲: 噢! 一个演员旁边站一个翻译,说一句翻一句? 乙: 那多好哇! (继续铺垫) 甲: 现在我们开始说段相声。 乙: (译成英语,下同) 威诺比根,柯劳斯套克。(第一番) 甲: 相声是中国的民间艺术。 乙: 柯劳斯夸克,耶包克阿特齐洽纳。(第二番) 甲: 相声形式活泼,战斗性强。 乙: 伊太斯来夫,力安密勒腾特。(第三番) 甲: 这个形式是绱鞋不使锥子——真 (针) 好! 狗撵鸭子——刮刮叫。 乙: 这…… 甲: 翻哪? 乙: 我翻不过来了,俏皮话怎么翻哪?! (四抖) 前面的三番给人们造成“有翻译可以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的假象。到了第四番一抖,说明俏皮话无法翻译,揭出了真象,抖响了“包袱”。“三番四抖”,其实也是一种铺垫和揭露的关系,假象渲染得好,真象就埋伏得巧,包袱也就抖落得干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