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河北梆子 |
释义 | 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清代中后期秦腔流传河北、北京等地后与当地语言、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的戏曲剧种。曾名“秦腔”、“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1952年定名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河南一带。曲体结构属梆子声腔系统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 (包括正反调)、流水板、减板、哭板,还有一些辅助板式,如导板,留板等。唱词为七字、十字上下句,唱词与念白早期用秦晋语言,后改为以北京语言为基础,脚色行当与京剧相同。传统剧目有600余本,大都来自秦腔与蒲剧。经过加工整理后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窦娥冤》、《杜十娘》、《教子》、《打金枝》、《拾玉镯》、《喜荣归》、《苏武牧羊》、《宝莲灯》、《荀灌娘》、《白毛女》、《断桥》等。 【河北梆子】亦称“京梆子”“直隶梆子”。戏曲剧种。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和东北、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清中后期由传入河北的山西梆子、陕西梆子演变而成。以梆子按节拍,音调高亢激越。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山东的部分地区。演唱时以梆子打节拍,音调高亢、激越,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它的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等,打击乐与京剧基本相同,而角色行当亦与京剧大体相同。传统剧目约有500余出,时装戏近200出,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民间故事、说唱文学。其中《蝴蝶怀》、《金水桥》、《杜十娘》等影响较大。在鼎盛时期,它曾与京剧争胜,出现过梆簧合演的局面。1930年后渐趋衰落。建国后,经大力抢救、扶植,这一濒临灭亡的剧种很快获得了新生。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