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语史稿(中册) |
释义 | 汉语史稿(中册)汉语史稿(中册)王力著。本书讲语法的发展,从第三十一至五十三节,共22节,第三十一节“语法发展的一般叙述”,认为“语法是具有很大稳固性的”,但也有发展变化,从形态上说,上古汉语屈折作用“在一个音节范围内发生”,中古汉语的形态变化表现在声调变化上,“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在句法上最明显的发展路线是复音词的增加和句子的严密化”。第三十二至三十九节总称“历史形态学”。第三十二节讨论名词的发展,考察了名词的“有”“阿”“老”等词头和“子”“儿”等词尾出现的年代和继承情况。第三十三节讨论单位词的发展,认为“天然单位词在先秦已经萌发了,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第三十四节讨论数词的发展。讨论了“两”“二”“双”“再”的古今用法,零数表示法的发展和分数、序数表示法的发展情况。第三十五节讨论人称代词的发展,认为上古人称代词有相当整齐的系统,有“格”的变化,中古变格消失,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伊”“渠”“他”,近代人称代词有了形尾“们”,现代“他”分化为“他”“她”“它”。第三十六节讨论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的发展,认为上古指示代词常见的是“此”“斯”“是”“彼”,而“这”“那”在唐代才出现。疑问代词指人、指物、指处所三小类,在先秦互不混淆,到汉代界限就不清楚了;从南北朝开始有了“底”字 ,意义与“何”相同;“什么”产生于唐代;“怎么”产生于宋代;“哪”产生于中古,但直到“五四”时期写法还同指示代词“那”。本节还讨论了“者”“所”两个特殊的代词的用法和发展情况。第三十七节讨论动词的发展,认为上古动词有类似词头的前加成分和类似词尾的后加成分。“了”字作为形尾出现在南唐;“着”字作为形尾出现在宋代;“五四”运动后,新兴的动词词尾“化”产生了。第三十八节讨论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认为上古形容词或副词有“如”“若”“然”“尔”等词尾,到现在只剩下“然”了。从战国开始,“然”前面的形容词可用叠音的,一直沿用至今。第三十九节讨论介词和连词的发展,叙述了“于”“之”“以”“而”“则”“与”六个词的发展情况。第四十至五十三节讨论总称为“历史句法学”。第四十节讨论构词法的发展,认为“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第四十一节讨论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认为“先秦时代没有真正的系词”,“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第四十二节讨论词序的发展,认为汉语词序古今没有多大变化,当然,变化是有的,只是不显著。第四十三节讨论词在句中的临时职务,重点阐述了使动、意动的问题。第四十四节讨论名词的关系位,重点阐述名词做状语的问题。第四十五节讨论句子的仂语化,阐述了主谓之间加“之”或“所以”使它变成名词性仂语的问题。第四十六节讨论使动式的产生及其发展,认为“使动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第四十七节讨论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认为处置式产生于唐代,有用“将”和用“把”两种。第四十八节讨论被动式的发展,认为被动式出现在春秋以后并逐渐有新发展。第四十九节讨论递系式的发展,认为兼语在先秦就有了。递进式“得”字句大约产生于唐代。第五十节讨论语气的发展,认为语气词是在春秋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五十一节讨论省略法的演变,认为主语的省略,上古同第三人称代词不作主语有关。在上古汉语里,宾语省略很少。对话中的省略,先秦常见,后代渐渐罕见,近代几乎绝迹,“五四”后又复兴了。第五十二节讨论“五四”以后新兴的句法,认为“五四”以后新兴的句法主要有: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