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字性质问题的讨论 |
释义 | 汉字性质问题的讨论早在本世纪三、 四十年代,在语言学的推动下, 人们开始了对汉字性质的探索。到50年代, 一般认为小篆及其以前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隶书及其以后的文字是表意文字。 后来又有 “形意文字”、 “意音文字” 的提法。 70年代末, 这个问题又展开争论。1979年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提出古汉字是表音文字,不是象形文字的观点。他们认为, “古代汉字, 就其文字符号的来源说, 也就是从其构形原则来说, 它是从象形符号发展而来的。 但是, 从它的发展阶段来说, 它已经脱离了表意文字的阶段, 而进入到了表音文字的阶段。”其后参加讨论的文章很多,提出种种意见。 如: 1983年尹斌庸撰文称汉字为 “音节~语素文字”。1983年王伯熙在《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一文中,称汉字为 “表词文字”。1985年裘锡圭发表题为 《汉字的性质》 一文, 认为 “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 (大体上可以说是西周以前的阶段),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语音、 字义等方面的变化, 逐步演变成为使用意符、 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 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分别安上名称的话, 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 或者象有些学者那样把它简称为意音文字,后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记号文字。”1986年殷焕先撰文 《对现行汉字性质的再认识》, 经过对 “形声字”的声符是 “对内 (本字内) 不对外”, 形符的主要功用已是 “做 ‘区别’ 的标志, 而不是做 ‘义类’ 的标志”这些特点的分析, “从 ‘该用哪一个汉字来记录语言的某一级单位’出发来认识汉字的性质”,认为现行汉字是 “专字专用正字音标文字”,简称 “正字音标文字”。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及其所属机构在北京召开“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关于汉字性质问题, 会上有四种意见: (a) 汉字基本上是 “表意文字”。 (b) 汉字本质应该是表音的。 (c)汉字是意音表词和音意表词的方块符号文字。 (d) 语素文字。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