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是: 这个。孰: 什么。如果这个都可以忍耐,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受的呢?语出《论语·八佾》。 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贵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皆为鲁国大夫,也都是鲁桓公的后裔,被人们称为“鲁国三桓”。鲁国三桓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 鲁昭公、定公时,季氏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当时宫廷的舞乐制度是: 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六八四十八人); 卿、大夫四佾(四八三十二人)。 具体地说,就是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该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以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为其演奏。于是,孔子站在维护奴隶制、反对新兴地主阶级贵族的立场上,在谈到季氏的时候,就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后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指如果这种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也就是说: 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能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指事情恶劣或受侮辱已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语本《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高贵乡公薨”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帝将诛大将军 (司马昭),……明日,遂见王经等,出黄素诏于怀,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今当决行此事。’”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形容事情恶劣到无法容忍的地步。春秋时,鲁国大夫季氏把持国政,权势很重。他曾在自家庭院奏乐舞蹈,用的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六十四人的队列。孔子对这种越礼行为极为反感,曾气愤地对人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见《论语·八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