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线制
释义 一线制

一线制

指将词的分类和句子分析合二而一的语法体系。其基本精神是汉语语法不必先分别词类然后再析句,可以将分析句子所得的成分和词类合二而一,在析句中认识确定词的性质;术语也只用一套,只用 “名词”“言词”等而不用 “主语”“谓语”等。傅东华《请先讲明我的国文法新体系的总原则》: “我的新体系(按:指‘一线制’)的第一总原则,是以造句的骨架为主。”我的第二总原则是否认词的本身有分类的可能,就是认定词不用在句中就不能分类。这样,我的新体系里就没有词类通假的事了。……我的理由是: 同一词用作不同的职务,意义便不同;意义不同,词性便不得同。”例如依旧体系分析“花是红的”一句,要先说“花”是名词,“红”是形容词,等等,然后再讲组织,说 “花”是主语,“是”是述语,“红的”是补足语,“照我的新体系,我就只说,‘花’是名词,‘红’ 是言词。……” 又 《三个体制的实例比较和几点补充的说明》一文以“张生作文”为例,指出 “张生”是主名,“作”是言词,“文”是客名,“用这样的处置,就没有另立 ‘主语’ ‘宾语’ 一线的必要了”。“从这些例子,我的单线体制的性质大约已经可以看出来。这个体制的基础,就是我前次已经提出过的那个 ‘分部依附于析句’(或说‘析句依附于分部’也是一样)的总原则。这个总原则所包含的一点,就是不承认独立的词有分部的可能”。“一线制”体系,从理论上说,是在认识了汉语缺少词形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实用上看,是为了简省文法的分析。但是这种主张显然没有正确认识到词法与句法具有不同的性质,对汉语词类划分的认识也是不深刻的,并且实际上依旧受到印欧语语法的影响,觉得词的分类应当依据形态,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有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在实用上,用一套术语也难以贯彻到底。“一线制”的术语虽然到文法革新讨论才被正式提出,但其基本的思想却不始于傅东华。《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等著作虽然也都分词法与句法两大块,但是 《马氏文通》 的“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的观点,《新著国语文法》“依句辨品,离句无品”的主张,实际上走到了取消词类的边缘,为“一线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线制”思想事实上是句本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一线制”主张,当时就有方光焘、陈望道等人提出了批评。如陈望道 《从分歧到统一》:“我认为一线制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旧有的双轴制比较起来,繁简相差简直有一半,假使能够成功,实在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新制。但自从开展讨论以来,我们已经发现它有三种可以讨论的地方:(一) 不够说明一切文法现象。例如 ‘张生作文’ 一例,照一线制来分解,只能分解到 ‘张生’ 名词,‘作’ 言词,‘文’ 名词为止,再要指出 ‘张生’和 ‘文’在句中的职务不同,就得添加 ‘主名’ (就是‘主语’ 改称) ‘客名’ (就是 ‘宾语’改称)两项,就上表看来,已经涉及双轴制。(二)是光焘先生提出的,词和句在方法上不好合并在一起。……(三)从普遍性和特殊性说,词的现象它那组织是比较有特殊性的,句的现象它那组织是比较有普遍性的,也以不并为是”。参见“中国文法革新讨论”“双轴制”“句本位”。


一线制

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以上海为中心开展的中国文法革新讨论中,傅东华提出的语法体制构想之一。主张汉语语法应只讲句法而取消词法。认为汉语无形体变化,词本身不能分类,只有在句中才能分类;因此汉语语法只有句法没有词法;主张词类的名称和句子成分的名称不必分为两套不同的术语,词类和句子成分应结合为一。这种主张为当时的“双轴制”主张所反对。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4: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