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意孤行 |
释义 | 一意孤行一意孤行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孤行:独自行事,独断专行。 一意孤行谓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茅盾《子夜》一 一意孤行yīyì-gūxíng原谓独行己意,不受干扰,坚持自己的主张。 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行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孤行己见、一意孤行;顺风转舵[随风转舵、随风倒舵、见风使舵、见风使帆、看风使舵]○孤行己见gū xíng jǐ jiàn不接受别人意见,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他~,不尊重群众意见,结果什么也行不通。 ○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不听劝告,不顾情势,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尽管反对的人不少,但他仍~。 ●顺风转舵shùn fēng zhuǎn duò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或言行(含贬义):这些人只要有好处,难保不~|他们~,迎合上司的意图。也说【随风转舵】、【随风倒舵】、【见风使舵】、【见风使帆】、【看风使舵】。 【一意孤行】《史记·酷吏列传》:“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原指谢绝请托,坚持自己的主张。后用以指不考虑客观条件和别人的意见而独断独行。多含贬义。 一意孤行指汉赵禹谢绝请托,按已意执法之事。《史记·酷吏列传》:“禹 (赵禹) 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己。”后以“一意孤行”谓固执己见,专断独行。清袁枚《随园诗话》三:“盖一意孤行之士,细行不矜,孔子所谓‘观过知仁’,正此类也。”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后汉书二·东汉尚名节》:“自战国豫让、聂政、荆轲、侯嬴之徒,以意气相尚,一意孤行,能为人所不敢为,世竞慕之。” 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孤行:独自行事,独断专行。 孤行 孤行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孤行己意 一意孤行(反)言听计从 从善如流 一意孤行原指为官者谢绝朋友的请求拜托,按照自己的意志公正执法;后指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西汉武帝时,赵禹曾任中尉、少府,后来官至御史大夫。他性情孤傲倔强,为官廉洁正直,做官以来从未养过什么门客。因为他手中有权,许多公卿大夫常常宴请贿赂他求他办事。对这些,赵禹一律回绝。他执法严格,从不讲私人情面,也从不为他人所左右,始终按照自己的意志秉公办事。(见《史记·酷吏列传》)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