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zhuāzhōu抓周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卜戏民俗,又称“试儿”“期周”等,即把兵器、玩具、文书、工具之类放在刚满周岁的儿童面前,任其抓取,凭借其先抓的物品来判断他日后的性情、志趣、前途。 抓周的风俗可能最早始于三国时代,到了南北朝时期已在江南流传。第一次明确记载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其云:“江南风俗,儿生一,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加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到了宋朝,这一风俗已传到黄河流域,成为中原地区的育儿盛礼,人们对它深信不疑,相关的记载也更为详尽。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汴梁(今开封)的试儿风俗:“至周岁生日,罗列盘饯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秤及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此小儿之盛礼色彩。”后来仪式日渐隆重,迷信气氛也愈加浓厚,甚至留下了不少“应验”的典故。如《宋史·曹彬传》载曰:“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古代祭祖的礼器),斯须(即须臾、一会儿之意)取一印,他无所试,人皆异之。”后来曹彬果然以武功留名青史,曾任节度使、检校太师、枢密使等职。 这一民俗一直到清朝还在传承。《红楼梦》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说道,贾宝玉满周岁时,他父亲“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那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爷便大怒了,说:‘将来是酒色之徒耳!’因此便不大喜欢”。 今天,抓周这一民俗还未完全消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仍然通过这一小小的游戏,表现出对子女的期盼。只是时移势易,可供抓取的东西已改头换面,变成电子辞典、书籍、手机、信用卡之类了。尽管这种以偶然性作为预测未来依据的举动是一种不科学的行为,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封建迷信,而是折射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风民俗和人伦亲情。
抓周旧日风俗,小儿周岁时,陈列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具,及其他物品让其抓取,以预测其一生性情和志趣。谓之“抓周”。《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这年正是你的周岁,我去给你父母道喜。那日你家父母在炕上摆了许多的针线刀尺,……邀我进去,一同看你抓周儿。” 各种风俗
各种风俗旧时婴儿周岁抓物试志的风俗:抓周 试儿 试晬 旧时岁时风俗之一:送穷 除贫 古代的一种风俗:镂鸡子 国家的风俗:国俗 各个地方的风俗:方俗 当地的风俗:土风 边地的风俗:边俗 僻远地区的风俗:疏俗 民间的风俗:民俗 民风 萌俗 氓俗甿俗 乡间的风俗:乡俗 乡风 古代某些民族的一种风俗:凿齿 过年的风俗:年俗 除夕终夜不睡:守岁 岁晚置酒邀友辞送旧岁:别岁 良善的风俗:善俗 淳朴的风俗:醇俗 真风 淳美的风俗:美俗 敦厚古朴的风俗:淳风 奇异罕见的风俗:奇风异俗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遗风余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