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棍子
打棍子比喻批判、斗争。
打棍子(惯)指罗织罪名陷害人,打击人。
打棍子dǎ gùn zǐ比喻对人乱列罪名,横加打击。如:畅所欲言,不抓辫子,不打棍子。 打棍子
打棍子比喻批判、斗争。 迫害
迫害逼害 抑捽 砍杀 窘戮 躏跞 龁痡 搏击 自相迫害:相煎何急 自己人内部互相迫害:自相残害 自相水火 自相鱼肉 有才能的人必遭迫害:直木必伐 有才能的人最先遭受迫害:直木先伐不念旧情,打击迫害,出云入泥 进行打击迫害:打棍子 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风吹雨打 残酷迫害:高压 严害 虐害 恣意迫害:肆虐 猝暴 (压迫使受害:迫害)
打棍子dǎgùnzi比喻对人乱列罪名,横加打击。刘绍棠《凉月如眉挂柳湾》:“不久,又开展交心运动;宣传部长老孟口口声声一不抓辫子,二不~,三不装袋子。”|郎郎《老涛的故事》:“领导尤其要关心文化人,让他们有一个创作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不要动不动就揪辫子,~,给人家创作自由,天不会塌下来。”
打棍子dǎgùnzi比喻借批判错误而罗列罪名,对人进行整治、打击。例如:“对坚持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干部和坚持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打棍子、扣帽子,破坏农业学大寨,你这不是蛇蝎一窝吗?”(《建国以来短篇小说选》中62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这些扣帽子、打棍子的整人档案材料,是过去‘左’的路线的产物和记录,应该把它清理掉。”(《文汇报》1985.3.27)
打棍子dǎ gùn zi动词性,动宾结构。比喻虚加罪名打击,整人,多用于贬义。 【例】 要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人民日报》1989年8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