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情感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主观需要所引起的人类高级神经活动所生的一种不同于任何本能的情绪波动的内心体验。人在社会生活中,总和客观世界的事物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对于这些事物,人总由于它们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采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由这种种态度所引起的个体的以某种生理感觉为其特征的体验,构成了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与动物的情绪不同,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在人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人的情感具有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意义; 随着人的立场观点诸主观条件及主体与对象的客观利害关系的不同,人的具体情感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情感对文学艺术创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在创作成果中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且构成了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成为作品感动欣赏者、发生预期社会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不承认某人可以不充满热情而成为大诗人。” (西塞罗《神性论》) 情感对创作的重要作用集中地表现在作家艺术家是在情感的支配下把握现实、评价现实的,是在感情的支配下组织、安排材料和选择运用表现手法的。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是作家艺术家感受过、体验过并为之深深感动过的,代表着作家艺术家对事物的喜怒、爱憎、抑扬、褒贬之情,显示着情感的特殊规律,不是生活原型和事件本身发展过程的简单再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这个说法表明情感不仅可以构成优秀的作品,而且可以感动欣赏者,使作品在感动欣赏者的前提下引起深入的审美活动,发挥真正的社会效果。 海涅《1924年宣言》:“我的心胸是德国感情的文库。”情感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要求作家、艺术家必须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中摄取感情,并真心诚意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底层,观察、捕捉、感受、体验各种人的复杂细致的感情,把这种种感情贮存在记忆里,溶化在自己感情的血液中。作家、艺术家只有成为感情的“百万富翁”,易于动情,善于传情。才有可能写出真正感人的艺术作品。
情感qíngɡǎn❶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心理活动。 ❷感情。
情感qínggǎn❶ 〈名〉因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爱、恶等。 【同义】感受。 ❷ 〈名〉感情:产生情感│培养情感。 【同义】感情。
【情感】人从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与“情绪”相比,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如道德感、美感、荣誉感等。
情感/各种情感/感触
情感
情感情思 情数 情思,情感:情数 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感:触景生情 触景生怀 触景萦怀 触景萦情 触景移情 触目情生 触目生情 见景生情 即景生情 对景触情 对景关情 看景生情 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情见乎辞 双方情感或观点投合,很快达成一致:一拍即合 情感真挚:真至 情感真挚坦率:烂漫 情感、欲望等强烈:炽盛 情感特别强烈:冲动 情感凄婉动人:有声有泪 内心震动,情感奔放:荡志驰情 各种情感交集于内心:阅心 倾注全部情感:倾情 情感极为躁动:蝶乱蜂狂 情感纯洁专一:冰雪居心 在做事或情感上不专一:朝三暮四 暮四朝三 缺少情感:寡情 没有情感:木石 内心震动,情感发生变化:荡志移情 移情荡魄 流情荡志 情感或态度变化起伏大,使人捉摸不透:喜怒无常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愤怒,喜怒无常:喜怒无度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情感或态度显得不正常:喜怒失常 (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情感)
另见:刺激 心理 反应 感情 感想
感动
感动感(感荡) 动(耸动;引~;牵~) 感动心意:感心 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的反应:感通 感达 感畅 感彻 感通上天:格天 因孝养母亲而感动上天:饭感 蒙受冤屈的人的悲愤感动了上天:六月飞雪 心情感动:情感 悲伤感动:酸感 怆动 凄楚感动:凄动 听起来使人感动:动听 既感动(或感激)又敬佩:感佩交并 感动得流泪:感泣 感涕 感动得泣不成声:感咽 感哽 感噎 十分感动:泪流满面 泪珠满面 极为感动:涕泗横流 涕泗纵横 非常感动或震惊:动人心魄 引人遐想,动人心魄:游心骇耳 非常感动或悲伤:涕泪交流 涕泪交下 涕泪交零 涕泪交垂 涕泪交加 涕泪交集 涕泗交流 涕泗交下 涕泗交颐 牺牲得壮烈,令人非常感动:惊天地,泣鬼神 感天地,泣鬼神 使人极为感动:感人至深 感动的样子:俙然 沛然 歆歆 (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感动)
另见:思想 感情 影响 激动 同情 仰慕
情感qíng gǎn人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1898年严复译《天演论》卷上:“人脑重大繁密固矣,而情感思虑,又至赜至变。”1907年鲁迅《坟·文化偏至论》:“若罗曼暨尚古一派,则息孚支培黎(Shaftesbury)承卢骚(J.Rousseau)之后,尚容情感之要求,特必与情操相统一调和,始合其理想之人格。而希籁(Fr.Schiller)氏者,乃谓必知感两性,圆满无间,然后谓之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