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小说
心态小说以描写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场面、细节的生动性,而强调表现人物的心理历程; 不重外表言行的描写,而重开掘内心感受和追寻心理的隐微特征。包括“心理描写小说”、“意识流小说”、“心理分析小说”、“心理印象小说”、“心境小说”等。以客观写实为主而运用一些心理描写的作品,不属心态小说。 心态小说的发端可追溯到十八世纪英国作家斯泰恩,他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是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变化无常的情绪。他的长篇小说《特利斯川·项狄》以突出的心理描写获得很大成功。中国现代文学中,鲁迅的《狂人日记》、郁达夫的《沉沦》,施蛰存在三十年代所写的部分心理小说,也是具有代表表性的心态小说。当代心态小说有较大的发展,如王蒙的《蝴蝶》等。 心态小说的理论认为,主体是艺术的本体,艺术应表现主体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心态化。同时认为人不但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被认识的客体,因而通过心理的探索,可以反映客观世界。要在心理活动的屏幕上显现出一定的社会人生和伦理道德的客观真实性,表现人物的感情、意向、思想的合理性。在艺术审美上,摒弃悟性式,要求真觉性。 心态小说寓于情感和哲理,追求传神尚意,简约澹远的抽象性。结构上以心理叙述为中轴,展现生活画面的交织、组合、转换; 意识的流动、联想的跳跃,时空的顺逆,形成结构上的弹性容量; 能多角度、多视点地透视人物性格。可利用时空的大跨距,加深人物性格描写的历史感和纵深感; 可将心理流动的结构同故事情节的框架相统一; 人物心理与社会心理、民族心理相吻合; 在细致刻画内心世界的同时,须克服外部形象的模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