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律诗 |
释义 | 律诗律诗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则要求的诗体。又称“格律诗”。有五律、七律、排律之分。全首八句,每句五字者称五律; 全首八句,每句七字者称七律; 全首八句以上者为排律。起源于六朝,成熟于唐,为中国古代诗歌重要形式之一。《唐书·文艺·杜甫传赞》:“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五言律,六朝阴铿、何逊、庾信已开其体,但至唐沈佺期、宋之问始可称律。”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近体律诗》:“律诗者,梁陈以下声律对偶之诗也。梁陈诸家,渐多俪句,虽名古诗,实堕律体。唐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号为律诗。”律诗第一、二句称首联 (或起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押平声韵。五律、七律全首五韵 (一、二、四、六、八句入韵) 或四韵 (二、四、六、八句入韵)。颔联与颈联的上 下句必须对仗。 律诗 律诗初唐以后定型的格律诗。广义的律诗等于说“近体诗”,包括律绝、五律、七律、排律等格律诗。狭义的律诗则专指近体诗中的五律、七律。它们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就五律和七律这两种律诗而言,它们都是八句,都只押平声韵;在偶数字的位置上,平仄相间,每一联出句末字都是仄声;一般中间两联都要对仗。律诗是在南朝齐梁时期讲究诗文声律和骈对的基础上,经过初唐时期文人沈佺期、宋之问等的创作实践而逐渐定型的。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载:“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律诗lǜshī近体诗的一种,一般每首八句,对押韵、平仄、对偶有严格要求。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每句各字及句与句、联与联之间平仄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律、七律。也有每首十句以上的,称排律。 律师;律诗◉ 律师lǜshī 名 受当事人委托或法院指定,依法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出庭辩护,以及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例〉~事务所/ 辩护~/ 为了讨回公道,他请了~为自己辩护。 各种诗 各种诗皇帝作的诗:宸藻 天章 律诗lǜ shī旧诗体之一,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要对偶,用字的平仄规定较严。分五言律和七言律两种: 只见后面写着五言~一首,却是宝钗所作。(二三·507)按,此句底本原脱,据他本补入。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