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常敬宇 |
释义 | 常敬宇常敬宇1940—笔名常俭、尚今、安若、唐苑、方舟等。河北省清苑县人。1958年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62年任教于天津河北大学。1963年从张弓研究修辞学。1965年开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1973年至1976年应聘在越南河内外语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学。1976年调入北京语言学院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至今。现任北京语言学院副教授、《学汉语》 主编、中国修辞学会理事等职。教学之余,他主要致力于汉语词汇学、修辞学、语法学的研究,敏于思考,勤于笔耕,计有专著(含合作)10部,语言学论文60余篇,其中语法或涉及语法的论著有20多种。他的语法研究的突出特色是把汉语语法代入汉民族的文化心态之中,结合言语交际和语义的表达加以考察,撰写出一批颇有质量的论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汉民族文化心态对汉语语法特点的影响》一文认为:汉民族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哲学思想传统,并逐渐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 “以意统形”的表达习惯,导致汉民族注重悟性思维而不注重对思维对象进行抽象的分析推理、“尚简约、去繁琐”的意识思维特点,因而影响到汉语的外在形态的缺乏,进而促成汉语的言与意融合统一的意合表达方式,即 “意合法”,以及为了达意往往只求表达形式的灵活便通甚至有时只求意会不必言传,所以不求表达形式的严格模式化的语法特点。而这种语法特点往往是以词组(短语)为中心环节,把词与词组的各种语义关系按照汉民族的意识习惯和思维方式,依靠交际双立的意会默契加以贯通,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汉民族还特别具有崇尚“气”的作用的特点。“气”是汉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言语表达上,自然是“文以气为主”,因而古人往往从“气”着眼,根据对语气高下缓急及强弱的体验,得出实词与虚词的结论,根据气脉而断句读、领会语意。气脉不通,则表意不明,“气脉”成为汉语语法的内在“中枢”。人们的语言交际,往往以意念为中心,随着思路气脉的自然推进,无论是联想还是直抒,总是一气贯下,因此出现大量的流水句,而汉语语法的脉络也就在这流水似的气脉运行中体现了出来。其总的特点是“意涌词现,意尽词终”,只强调语句前后的气势连贯、语意通达,句式则可随意灵活变化。正因如此,汉语里有些句子为了全句的气脉畅通往往就不顾及句法结构的完整性,于是便出现句子成分的省略、隐含、追加或增减等句子成分残缺的所谓 “病句”,其实这正是汉语的语法特点。此外,汉民族自古还有一种重和谐讲对称的文化心理,这种讲对称的民族心理自然会反映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之中,表现在句法结构上则是骈偶、对举、比衬、分层等。《试论汉语语法特点》一文,认为自《马氏文通》 以来的语法体系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汉语的实际状况,基本上不符合汉语的特点,如汉语的句法并非是“主—谓—宾”式,汉语词也很难定性,等等。这是因为:汉语不同于印欧形态语言,而是富有人文传统;汉语重表意;汉人习惯于把语法问题当作单词本身的表义问题,所以中国古代只有传统的 “小学”,而无西方式的语法。那么,汉语的语法特点到底是什么呢? 他认为汉民族重意念轻形式,汉语是以语义组合为主而靠意会贯通,因此,汉语语法最基本的特点是 “意合法”。进而主张探索和建立真正符合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基于以上观点,他还从语义着眼,对汉语词法和句法作了多角度的探索。如《现代汉语词的语义域》一文,着重探讨了词的搭配对象、词的语义搭配范围等。《语义在词语搭配中的作用——兼谈词语搭配中的语义关系》一文认为: 词语搭配归根到底是语义搭配问题;内容决定形式,语义决定语法结构;“晒太阳”“打扫卫生”等一些看起来不合逻辑的但约定俗成的词语搭配,是一种语义的超常搭配,是心理上的组合安排。《论词缀》一文,探讨了词缀的性质及其界说、词缀的语法功能、词缀的感情色彩,认为词缀是虚化的语素,而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实语素,如前缀 “可、自”,后缀 “家、观、论、员”等不应作为词缀。《谈 “就”》一文,探讨了“就”用作动词、介词、副词时的各种语法意义和功能。《谈动词的叠用》一文,考察了动词的各种重叠形式及其语法意义。总之,常敬宇的语法研究,不仅揭示了不少不太为人注意的语法事实,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从方法论上给人们以新的启示,为汉语语法的研究指出了新的路径。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