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无定类
字无定类也称“词无定类”。指汉语中的某些词因为有多种意义和能充当多种句子成分而难于归在某一个确定的类别中的语言现象。《马氏文通》: “字各有义,……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凡字之有数义者,未能拘于一类,必须相其句中所处之位,乃可类焉。”“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文之文义何如耳。”《马氏文通》的“字无定类”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因为书中的“义”既指词汇意义,又提语法结构义;他甚至把同音词、同形词都看成一个 “字”。例如在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 一句中,认为第一个 “止”是形容词。第二 “止”和第四“止”是名词,第三 “止” 则是动词,是一词而兼三类。又如 “精微”一个词本为形容词(静字),但在“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中,“精微”成了名词,也是所居之位不同因而类也不同。按照这种理论分析下去,词类分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词无定类,必然又是“类无定词”,实际上就是汉语无词类了。但是马建忠不仅是有词类论者,而且是词有定类论者。造成这种理论上的显著矛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按意义 (词义)标准划分汉语词类,拿孤立的词作为对象,按照意义特点分成若干类,当然词有定类了;但是到了句中词又呈现出不同的功能 (词义当然也随之略有变化),他又按这种结构功能意义给以归类。二是他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看待汉语的词类,以为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有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以为作主语、宾语的只能是名词,作谓语的只能是动词,而汉语词既无形态变化,词类与句子成分实际又不一一对应,于是马建忠很自然地得出了汉语词无定类的结论。参见 “词类通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