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yu❶使人明白,晓喻。《后汉书·隗嚣传》:“今略举大端,以~吏民。”(大端:大的方面。)《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以:凭借。) ❷明白。成语:“家喻户晓”。《论语·里仁》:“君子~于义,小人~于利。”白居易《买花》诗:“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
喻yù❶ 知道,了解。《论语·里仁》:“君子~于义,小人~于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❷ 晓谕,使知道。《庄子·天道》:“臣不能以~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灌婴)乃留兵屯荥阳,使使~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诛之。” ❸ 表达,表明。《淮南子·修务》:“故作书以~意。”《世说新语·言语》:“愧叹之深,言何能~?” ❹ 比喻。《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❺ 通“愉”。愉快。《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适志与!”
喻yù❶说明;开导 △ 不可理~。 ❷明白;了解 △ 不言而~|晓~。 ❸打比方 △ 比~|借~。 ❹姓。 说明: 12画;口部;左右
喻❶告知;说明:训~︱讽~︱~之以理︱不可理~。 ❷明白;了解:家~户晓︱不言而~。 ❸比方:比~︱借~︱譬(pi)~。
喻yù❶ 说明,开导:晓喻︱喻之以理︱不可理喻。 ❷ 明白,了解: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❸ 比方:比喻︱借喻。 ❹ 姓。
喻yù1 说明;告知;开导。如:不可理喻。2 通晓;了解;明白。如:家喻户晓。3 比方。如:比喻。4 姓。 比喻
比喻比(比况;比拟;比方;比仿;比并;比譬;比类;比例;打比;仪比;称比;打比方) 喻(设~;暗~;直~;辟喻;引~;拟喻;称喻) 方 况(以古~今) 譬(譬喻;譬谕;设譬;取譬) 拟(拟伦;拟质;拟谕) 辟 皆 谕 指儗 把某物比作:譬之 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借喻 借事物打比方:托物陈喻 不直接点明的比喻:隐喻 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喻说明某事物:明喻 解说比喻:解譬 引证比喻:征喻 说话从远处引证,作曲折的比喻:远引曲喻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设象 用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拟于不伦儗非其伦 运用比喻手法时,喻体取自文中的特定情境:就近取譬 广泛地运用比喻:博喻 确切的比喻:确喻 比喻不当:拟非其伦 拟于不伦 拟不于伦 比拟不伦 以丑比美,比拟不伦不类:刻画无盐 刻画唐突 唐突西施 唐突西子 没有什么可与譬比:无可比拟 无可比象 (用某些类似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比喻)
另见:比较 模仿 举例
说明
说明说 喻 道达 提破 告白 交代交待 诠释 用亲身经历作例证来说明:现身说法 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譬况 援引相类似的例子来说明:引譬援类 引譬设喻 援引相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失之大义:引喻失义 根据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意义:类义 用历史来说明现实:借古喻今 借用古代的事情来说明当今的事情:以古喻今 用言辞来说明:言喻 讲清楚,说明白:讲明 只能揣摩体会,无法用言语讲明:不可言传 曷可言传 分类举例,说明全书体例:举例发凡 发凡举例 叙述说明:说述 表述 表述明白:辩明 详尽表述:究宣 解释说明:譬解 注解说明:诠注 申辩说明:申说 譬喻说明:譬称 分析说明:解释 劝告说明:劝喻 晓譬劝喻:譬喻 敦促劝喻:逼喻 没有预先说明:言之不预 无法用言辞来阐述说明:不可言诠 (解释明白:说明)
另见:解释 比喻 明白2 喻yu喻世 喻义 暗喻 比喻 讽喻 借喻 理喻 明喻 譬喻 晓喻 训喻 言喻 隐喻 不可理喻 不言而喻
喻yù比方: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其洁。(七八·1958)
喻猶“曉”。《禮記·文王世子》: “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終始,而衆安得不喻焉。”鄭玄注: “喻,猶曉也。” 《論語·里仁》: “子曰: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鄭玄注: “喻,猶曉也。” (卜天壽抄本殘卷《論語》鄭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