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剑买牛
卖剑买牛旧指改业归农。后比喻改恶从善。
卖剑买牛❶借指改业归田。宋苏轼《常润道中有怀钱塘》诗之五 “卖剑买牛吾欲老, 杀鸡为黍子来无?” ❷谓偃武兴农。宋陆游《游近村》诗: “乞浆得酒人情好, 卖剑买牛农事兴。 ” ●《汉书·龚遂传》: 汉宣帝时,渤海年荒,民多带持刀剑为盗。龚遂为渤海太守,“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是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 ‘何为带牛佩犊! ’ 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汉宣帝时,龚遂为渤海太守,时值饥荒,民多持刀剑为盗,遂开仓济贫,劝民农桑。民皆卖刀剑,买牛买犊,境内大治。
卖剑买牛【出处】 《汉书·龚遂传》:“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 【释义】 汉宣帝时,渤海各地发生饥荒,盗贼很多。龚遂为渤海太守,带头节俭,劝民耕作农桑。见有带刀佩剑的,就劝他们卖掉刀剑去买耕牛。后以此典形容官吏劝民务农,政绩很好;也形容人老归田园。 【例词】 渤海风 带牛 带牛佩犊刀买犊 龚牛 卖刀买犊 卖剑买牛 佩刀买犊 佩犊 赁剑换牛 佩牛 买牛捐剑 龚遂移风 买犁卖剑 买牛卖剑 【用例】 〔带牛佩犊〕 宋·石麟《贺新凉》:“计日带牛佩犊。便合早,秣驺脂毂。” 〔龚遂移风〕 南朝梁·丘迟《永嘉郡教》:“虽谢文翁之正俗,庶几龚遂之移风。” 〔买牛卖剑〕 宋·吴礼之《蓦山溪》:“买牛卖剑,便作儿孙计。” 〔卖刀买犊〕 宋·秦观《答曾存之》:“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 〔卖剑买牛〕 宋·苏轼《浣溪沙》:“卖剑买牛吾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 〔佩刀买犊〕 宋·黄庭坚《答永新宗令寄石耳》:“佩刀买犊剑买牛,作民父母今得识。”
卖剑买牛汉宣帝时,渤海地方饥荒,农民持刀剑起义。龚遂任渤海太守后,注重发展农桑,劝民弃武就农。意思是改变险恶的民风使民从事农业生产。后也借用为改业归农的意思。也谓消弭兵乱,重本务农。《汉书·龚遂传》:“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刀持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宋苏轼《分类东坡诗》 十八《次韵曹九章见赠》:“卖剑买牛真欲老,得钱沽酒更无疑。”宋陆游《剑南诗稿》 六三《游近村》:“乞浆得酒人情好,卖剑买牛农事兴。”亦作“卖刀买犊”。唐武元衡,《兵行褒斜谷作》:“三州顿使气象清,卖刀买犊消忧患。”金元好问《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卖刀买犊未厌早,腰金骑鹤非所望。”《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丢下兵器,拿把锄儿,学那古人卖刀买犊的故事,岂不是绿林中的一段佳话。” 卖剑买牛
卖剑买牛旧指改业归农。后比喻改恶从善。 从事农业
从事农业务农 务本 稼穑 农桑 耕桑 耕垈 耕凿 耕农 耕稼 躬耕 附业 作本 从事农活:服畴 从事农作:耕田 努力耕田:力田 从事耕种:就田 务农,从事农业劳动:拽耙扶犂 拽把扶犁 拽坝扶锄 拽欛扶犁 种田,从事耕作:服田 从事田间劳动:耘耔 营灌 耕作务农:锄犁 耕种,务农:耕业 退隐务农:穑养 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回乡务农:解组归田 士兵复员务农:还农 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卖剑(卖剑买牛;卖剑买犊) 卖刀买牛 买牛息戈 弃武从农 卖刀买犊 买犁卖剑 买牛卖剑 买犊卖刀 既从事农业劳动又读书或教学:耕读 经锄 居无定处,从事畜牧:游牧 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务本力穑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务农:孝悌力田 孝弟力田 卖剑买牛
156.卖剑买牛(p2966.2)释义及首项书证作: 改业归农。《汉书·八九·龚遂传》: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按:释文可商者二: 一、释义未明。所谓“改业归农”,令人不明何以要改?由何业改而归农?刀、剑乃是武备,和平年月,除军旅所需而民间则不必佩带,新任渤海太守劝民卖剑买牛以事农桑,实为务本(农业生产),农桑、读书之外如工、商、游侠皆为末。似当释作: “弃末从本,偃武归农”,更为确切。 二、引文误删末句: “曰:‘何为带牛佩犊!’”减弱书证之效。有之,则劝诫之诚愈明,偃武归农之意更切。
卖剑买牛比喻罢息武力,鼓励农业生产。西汉宣帝时,渤海郡连年饥荒。由于盗贼蜂起,百姓多佩带刀剑,农业几近荒废。经人荐举,年届古稀的老臣龚遂做了渤海太守。上任之后,龚遂号召百姓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把精力转到农业生产上来。龚遂又以身作则,制止奢侈浪费,渤海郡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人民生活也日趋富足稳定。(见《汉书·龚遂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