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诗歌创作中把具体、实在的景物化为抽象的、读者难于把握的情思的技巧。其法有二。一是通过动词谓语的运用化景物为情思。如唐·刘长卿《新年作》 中“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一联,“若猿、若柳,若旦暮,若风烟,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即用“同”和“共”两个谓语,在具体的景物中表现出诗人的寂寞之感。二是用互相有内在联系的几个景物、事物组成画面来化景物为情思。唐·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宋·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均不用动词谓语,而用几种有内在联系的具体景物、事物构成画面,达到化景物为情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