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师表、榜样。不忘记以往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战国策·赵策一》: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野谚曰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唐·陈子昂 《谏用刑书》: “臣每读《汉书》至此,未尝不为戾太子流涕也。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伏愿陛下念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qiánshì-bùwàng,hòushìzhīshī师: 师表、榜样,引申为鉴戒。源自《战国策·赵策一》。 春秋战国之交,晋国卿大夫知(同智)伯带领韩、赵、魏三卿灭掉晋卿范中行氏后,反过来向韩、赵、魏三家索取疆土。韩、魏两家害怕知伯之威势,给了土地;但赵襄子不给。知伯率韩、魏两国军队攻打赵国。赵襄子用卿大夫张孟谈的计策,暗中与韩、魏两家串联,告诉他们赵亡对他们两家不利的利害关系。最后韩、魏与赵联合起来,放水夜袭知伯军队,一举成功,活捉了知伯。 张孟谈协助赵襄子大功告成后,即向赵襄子提出辞呈。他说: 过去有人说过: 春秋五个霸主所以能够很好地统治天下,他们都是能够驾驭臣子的,而绝不让自己为臣子所驾驭。“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赵襄子对此很不高兴,问道:“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意思是: 这是为什么?我听说只有能辅佐国君的人,名声才会更加显著;功劳大的,地位才能提高;对国家能负责任的,才能委以重任;自己忠义诚实,就能使众人信服。所有这些,都是先王安邦定国所必需的。您正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为什么要辞退呢?张孟谈则说:“君子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事成,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而(一作“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就是说:“您所说的,是成功所必须具备的东西;而我所说的,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道理。我所知道的古往今来,君臣共同打天下,取得成功,这是有的;而成功之后,君臣权力相等,臣子有好结果的,是没有的。对于以前的事情不忘记,以后的事情就好处理了。您就是不同意我的辞呈,我也是没有力量来帮助您做事了。”赵襄子无奈,只好同意张孟谈的辞呈。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用,提醒人们不忘记以往的经验教训,以作后来行事的借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谚)从前发生过的事能够牢记不忘,便可作为以后行事的良好借鉴。指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总结经验,接受教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语出《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为将以前有过的经验教训记住不忘,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也作:前事不忘,便是后世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前的事情不忘记,可以作为以后做事的借鉴。指历史的经验教训要牢记。《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故今后症结不但在于要有一个纲领,而且要保证永不许任何一方撕毁这个纲领,这是一件最中心的事。(毛泽东《给范长江的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师:学习的榜样。指从前的事情牢记不忘,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史记·秦始皇本纪》:“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曰长久而社稷安矣。” 【例】我们的古人也懂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却有人反复地在我们耳边说:“忘记,忘记!”为什么不吸取过去的教训?难道我们还没有吃够“健忘”的亏?(巴金《重来马赛》)|不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都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陆地《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