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
判断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星不是自身发光的”。判断与概念、推理同属思维的基本形态,其主要特征有: (一)判断都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即肯定思维对象具有什么或否定思维对象具有什么。有所断定是判断的基本特征,是识别判断的基本标志。(二)判断都有真假性质。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是真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是假的。判断必有的真假性质统称判断的真值,真判断具有真的真值,假判断具有假的真值。形式逻辑从真值方面研究判断之间的联系规律,判断的真值又称为判断的逻辑值。 判断的构成要素是概念,概念构成简单判断,简单判断构成复合判断。判断的语言表现形式是语句。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存在形式,判断借助语句得以形成、存在和表达。任何一个判断都有相应的语句形式,但并不是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陈述句和反问句都表达判断,其它句型 一般不表达判断。表达判断的语句被称为命题。判断种类繁多。根据是否包含着模态词,判断可分为非模态判断和模态判断两类。非模态判断根据是否包含着别的判断,可分为简单判断与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又根据断定内容的不同,分为直言判断与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又根据联结词性质不同,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
判断❶ 辨别,断定。《北齐书·许惇传》:“以能~,见知时人。” ❷ 鉴赏。刘克庄《贺新郎·寄题聂侍郎郁孤台》:“倾倒赣江供砚滴,~雪天月夜。”
判断;推断pànduàn tuīduàn【同】 都可作动词;都有分析断定之意;都是中性词;都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都可作带宾谓语和定语;一般都不重叠。 【异】 “判断”侧重指分析断定,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一属性的思维形式,有真假之分,可引申为推导断定;适用范围较宽,其对象多为已发生的事实和已确定的关系。除作动词外,还可作名词,指一种思维的基本形式,例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是个假言判断”;“推断”没有这样的用法。[例]根据事实作出正确的~。“推断”侧重于推想和预测;语气不如判断肯定,推断属于推理的范畴,与“判断”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推断的对象多是尚未发生的事情,适用范围比较窄。只用作动词。[例]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战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据~,今晚可看到月全食。
判断pànduàn判别断定 △ ~错误|作出~。
判断pànduàn❶ 〈名〉对客观事物做出判决,是一种思维形式:做出判断。 【同义】推断。 ❷ 〈动〉断定,辨别:判断对错│正确判断。 【同义】断定│判定│判断。
判断pànduàn分析断定。 【组词】判断正确︱谨慎判断︱判断结果︱由大家判断︱准确的判断 【例句】李时珍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 青蛙能判断什么时候跳起来准能把虫子逮住。 【近义】断定︱判定︱认定︱估计
【判断】1 辨别;断定。2 逻辑学上指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判断都用句子表达,但只有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句子才是判断。 判断
判断断(断杀;断制) 折(~狱) 决定 谳决 剖判 表示判断的语气:也 矣 哉 焉 邪 判断事理:断理 有经验的人办事精明能干,观察和判断问题又快又准:老吏断狱 老吏断律 判断形势和估量自己的能力:揣时度力 判断敌情:料敌 断敌 区分判断:区判 分辨判断:辨断 推论判断:推断 论断 公平论断:平议 推究判断:推处 审察判断:察断 详断 查察判断:纠折 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必(必定;果必) 定(毕定;的定;一定) 准(准定;一准) 要须
另见:评定 判定 断定 肯定 否定
判决
判决决(论决;谳决) 断(断决;断结;判断;科断;下断) 论定 判决狱讼:决狱 决狱审慎:详刑慎罚 官吏审理决断:官断 案件的判决:问断 判决遣发:断遣 审理判决:详决 科决 理决 理断 讯断 鞫断 察判 审问判决:鞫劾 审究判决:研判 审讯判决:讯决 诘断 鞫决 依法令判决:裁判 清理判决:疏决 定案判决:结正 正式判决:真决 公堂判决:庭决 公平明白的判决:明断 申断 严厉判决:痛断 欠妥的判决:疑谳 无理判决:强断 枉法判决:曲断 改变原来的判决:改判 审复改判:左谳 诉讼方获得有利的判决:胜诉 法院宣布案件的判决:宣判 公开宣判:公判 (法院对审理结束的案件做出决定:判决)
另见:审理 结束 做出 决定
判断/评判/各种判断/作判断/认为/结论
判断panduan❶形式逻辑上指对客观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过程;通常也指通过判断这种思维活动所获得的结论:~的真假,归根到底,要靠实践来检验|这个~不严密|要有充分的事实根据,才可能作出正确的~。 ❷断定:~文物的真伪|~是非曲直|用指南针来~方向|目前,还无法~比赛的结果。
判断(同)判定
判断pàn duàn对案件做出裁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了此案。(四·87)
判断pàn duàn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教育》:“定观念概念相互之关系者,谓之判断。”1909年周树人《人生象学·本论》:“大小之别主在网膜造象之大小,象大者知大。象小放之,顾距离不同,则大小常妄,故宜审慎其距而判断之,如月与星,其一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