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与美术新课标对接的有效途径
周远屹
摘 要:在信息时代下,独立学院美术教育在应对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美术教育人才以及推动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学校美术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对独立学院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与新课改对接当中存在的问题,围绕独立学院美术教育的现状和新课改后美术学科建构的基本要求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与美术新课标对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新课标;有效途径
项目基金:本文系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院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NJY201706)研究成果;2015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美术活动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策略研究”(15YBA055)研究成果。
当前学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实施推动着独立学院美术教育发展的步伐,对独立学院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将通过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新课改的现状分析来探寻两者之间衔接的有效途径,这对我国学校美术课程体系和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的合理设置与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方面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一、独立学院美术教育现状简析
独立学院美术教育是培养基础教育层面中合格美术师资的主要场所,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基础教育这一重要环节。独立学院的师范教育的重要特性是以美术为基点、以教育为载体、以人为本位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也正是由独立学院的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的。
目前,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也存在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着独立学院的美术教育观念,办学目标不明确,师范性取向不坚定,严重束缚了师范学生个性的表达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第二,独立学院美术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与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脱节,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第三,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严重缺乏对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的探索以及对改革的推进力度,课程体系陈旧,结构不合理,思想僵化,以致无法跟进我国当前学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新课改后美术学科建构的基本要求
《美术课程标准》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制定并颁布的、我国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替代了之前实施的《美术教育大纲》的。《美术课程标准》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而制定出台的一项重要的课程标准,是我国美术基础教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美术课程标准作为对美术课程教育教学的法规性文件,一方面对美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对美术课程的内容以及美术课程的目标做了总体的规划,详细制定出选择美术课程的内容的标准、教学的原则和标准。《美术课程标准》成为我国学校美术教科书的编撰、美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对学校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素养、操作技能等方面所制定的统一要求。
美术学科在新课改之后建构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强情感之间的交流,提高文化的渗透力度;美术新课程提出,要将把美术教育放在一个上位的层面来看待,其他学科价值体现在对美术文化层面的内涵渗透。第二,对学科之间的综合性的体现,强调对自主合作必要性的提倡;针对传统的课程体系美术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是“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发展本位”的转变。第三,促进教学手段的改进,提高学习方式的丰富性;美术新课程教学强调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是教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客观要求。
三、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新课改的对接途径
(一)课程价值和理念的衔接
课程价值和理念的衔接是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的衔接首先要面对的环节。相对于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而言,课程价值与理念的形成是独立的文化内涵与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前提,使培养目标实现从“美术家教育”向“美术教师教育”的转换。主要体现在:第一,有效转移教育重心,努力将技能本位向人文教育转移,最终实现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打破“以书为本”的学历教育观念,成功转向于“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第二,树立理想,转变观念,改变师范不“师”、师范性取向不坚定的局面。在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学术性与师范性有机结合,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加强情感引导,使课程目标一体化。第三,加强独立学院师范职业基础教育的意识,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知识再生能力的养成为目的,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办学方向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以学生的深造与就业为基本目标,培养“复合型”美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衔接
第一,加强史论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加大人文精神的培育力度,扩展文化视野,从而夯实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增加综合性课程,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涵盖美术基础、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美术与人文教育、美术表现与创造、美术实践等美术学(美术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六个领域,这是我国教育部于2005年3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明确要求实施的。第二,深入探讨视觉形式语言规律,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断扩展基础技能课的深度和广度,并将之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视觉文化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美术馆、博物馆、网络媒体、纸质媒介等视觉文化因素无一不侵袭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独立学院师范美术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将网络多媒體等多种信息资源、技术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手段,使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现代教育技术毋庸置疑地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教学途径。第三,加大对社会发展水平关注的力度,将学生个人的需求、社会需求、基础教育需求这三大基本需求进行合理的结合,逐渐完善具备高师特色的学科教学体系。增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比重,注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适当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业水平,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加深对基础美术教学全方面的理解。第四,适当增加艺术鉴赏与批评、文艺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课程比重,避免长期以来美术教育课程的单一化现象。《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人文性”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得到高度重视,因此,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美术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入到人文主题里面营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情境,这对引导学生从内心领悟艺术的真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专业化”教师及教学方式的衔接
新课标指出,师生皆为教学主体,这意味着将“专业美术”向“教育美术”、将知识形态转向教育形态已成为对专业化教师培养、教学方式改进的重要举措。第一,继承传统,关注当代,放宽视野,设置多元化的美术教育课程,将整个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覆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生活等四大领域。突出“师范性”,逐渐改变师范不“师”的现状,“师范”不是一门狭隘的手艺,教师对未来的公民负有教育的责任,这势必要求当代教师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有责任,有担当。第二,注重教育实习的培训,加强实习课程比重,在实践中创新。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忽略,要将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美术教学活动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也是一种意识实践活动,对于美术学科而言更具有操作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育实习培训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优化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高师美术教育者要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高师美术教育者要立足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思想基础,同时,还要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探索,掌握先进的美术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气质特点和心理类型进行“因材施教”,并结合讲授法、讨论法和启发法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从而提高高师美术教育的质量。
总之,通过分析与比较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与当前学校美术新课改的现状,探讨两者在教学对接环节中失调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独立学院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新课改对接的有效途径。这对我国独立学院美术教育科学合理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义和经验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藝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英]赫伯特·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尹少淳.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及美术师资的培训[J].中国美术教育,2003,(01).
作者单位:
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