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更高·更活·更强
朱学军 张淑云
[摘要]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阶段,是一种跨越式的飞跃,在进入高中语文学习后,如何从更快、更高、更活、更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论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比较普遍的感觉是不太适应。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内容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跳跃。如何较好地实现中学两个阶段之间的平稳过渡,并在高中基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的体会,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已掌握了不少,学习的重点在谋内。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梳理、积累和课外阅读量的扩大。高中语文的教学则是以学习课本知识为基础,将重点转移到课外大量的阅读当中。而高中基础年级的教学须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一、更快:提高阅读速度,丰富语言文学素养
多读,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多读,就必须提高阅读的速度。加之为了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高考的复习备考,2004年以来,我市教研室要求各市直高中将教材内容的教学提前到高二下学期结束,这在速度方面又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一般篇幅都较短,教师教学多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因而学生阅读速度较慢。进入高中后,课文篇幅加长,难度也有较大提升:加上因为课程科目增加,语文课课时减少,教学进度随之提速。很多学生都感到难以适应。所以。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速度的适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阅读能力”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默读注重效率,阅读具有一定的速度(一般现代文的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从阅读量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在学生进入高中之初,我们就有必要告诉他们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并指导他们有意识的根据阅读的不同目的而分别采用精读、泛读、速读、跳读等不同阅读方式,以提高其阅读的速度。教学速度上去了,老师才有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中抽出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才有可能是高速而有效的。
二、更高:进行方法指导,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阅读论述类文体,应指导他们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体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的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阅读文学作品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审美水平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作品形象一一再现出来,还要能从作品中化出来,进行理性的思考。作出鉴赏评价。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去与作者进行交流。或共鸣,或质疑,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渗透一些有关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成效。
三、更活:重视读物人文内涵,尊重学生个体兴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丰富性,决定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感受和体验,必定是个性的。这就决定了不可以用一套唯一的“公共思维”模式来箝制学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探索;更不能用伪神圣、假崇高的观点去看待“崇高”、“健康”、“先进”、“有意义”等概念。
事实早已证明。那些完全没有个性,失却自我的人是学不好语文的。基础年级的语文教学应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
四、更强: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增强表达交流能力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习语文,书本虽重要,但切不可囿于书本,要走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从而激发写作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采用各种办法搜集素材。如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都是简单而易行的好方式:此外,通过图书、报刊、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取信息则更为机动灵活。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高一年级的课外活动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诸如演讲比赛、课外阅读心得交流、最新影片大家评之类的内容,既可以让学生多多阅读,广泛涉猎,拓宽视野,又有利于他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高中基础年级的语文教学,除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外,主要达成两个目标:一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二是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涵养丰厚的语言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