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度科技报道传播力的因素探析
秦明
【摘 要】一篇深度科技报道作品的传播过程,一般划分为写作和传播两个阶段,包含专家工作、记者参与、媒体平台和读者参与四个环节。在这两个阶段中,写作阶段是根本和基础,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深度科技报道的潜在传播力。本文讨论和分析了写作阶段的两个环节对深度科技报道潜在传播力的影响,认为在深度科技报道的采写工作中,应该把目光前移到新闻作品完成前的阶段,尤其是重视专家贡献和记者贡献两个维度各项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深度科技报道;传播力;专家贡献;记者贡献
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门彻“三层报道”理论指出:对事实表面的直截了当的报道是第一层报道;发掘事实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是第二层报道;在事实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为第三层报道。深度报道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从第二层和第三层报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
深度科技报道,也叫深度科技新闻,指的是对专家学者、研究小组或研究群体,在一段时间内开展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的阶段性、总结性、比较性新闻报道,写作体裁和形式一般以通讯为主,具有字数多、篇幅长的特征,能够从不同角度揭示所报道对象的细节。
从事深度科技报道工作,不但需要有扎实的新闻写作功底和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而且需要作者阅读大量科学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采访,还需要厘清所报道科学事物的发展规律、来龙去脉,这样才能最终写出客观准确、有吸引力、闪烁着理性光芒的好作品。
目前,国内科技报道尚处于传播的初级阶段,大部分作品属于科普读物,深度长文少、反思质疑少,科技报道理应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功效发挥不足,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就更弱了。本文从深度科技报道的概念、主体出发,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影响深度报道潜在传播力的因素。
一、深度科技报道及其潜在传播力
科技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科技报道是记者和媒体长期关注的热点。深度科技报道围绕人们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展开,它不但要进行事实性报道,告诉读者“是什么”的问题,更要释疑解惑、对比分析,跟进解释科技报道背后的“为什么”和“怎么回事”。
(一)深度科技报道的对象和范围
根据报道的对象不同,一般可以把深度科技报道分为科技事件型深度报道、科技人物型深度报道和科技成果型深度报道三大类。
科技事件型深度报道的重点是科技本身,关注的是对公众紧密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比如当前科技界普遍关注的基因、克隆、气候变化、空间技术、纳米科技等,这类报道跨度宽、视角大、宏观性强,其本身一般就是社会热点;科技人物型深度报道的重点是专家学者,主要是从研究者个体或群体的角度出发,以人为切入口开始剖析科学问题,这类报道的主角仅限于个体或小团队,呈现的是某个科学问题的局部情况,时间跨度受限于被报道对象;科技成果型深度报道重点关注的是单项科技成果,一般一事一文,时间跨度上往往只是一个点,虽然题材不大但关注度非常高,容易在短期内成为社会热点。
科技报道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新闻报道方向,但深度科技报道的题材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做深。一般来讲,如果一个科技新闻适合用来做深度报道,那么它应该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被报道对象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科学意义;与当前社会热点高度契合,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或对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可能改变既定的生活方式,或者颠覆人们既有的科学常识;研究结果争议性非常大,具有较强的讨论价值,尚存在不确定性;具有重要的使用和推广价值,实用性较强等等。
(二)深度科技报道的传播力
完成一篇深度科技报道,然后进行传播并在社会和读者中产生影响力,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四个环节:第一阶段是作品完成前,包含科学家本身工作、记者劳动付出两个环节;第二阶段是作品完成后,包含媒体传播平台、读者阅读参与两个环节。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根本和基础,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深度科技报道的潜在传播力。本文仅讨论第一阶段的两个环节,也就是专家贡献和记者贡献对深度科技报道的影响,它们决定着深度科技报道作品的潜在传播能力。
长期以来,在讨论传播力的时候,研究者主要聚焦在大众媒体作为传播主体上,研讨的方向一般是从媒体的角度出发,集中在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方面。实际上,新闻作品本身的内容和质量,往往决定着后期的传播效果,这一现象在深度科技报道中尤其显著。与一般的新闻不同,深度科技报道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除了记者的付出会对新闻作品的传播力产生贡献外,专家学者本身的劳动才是决定其传播力的首要因素。
二、深度科技报道潜在传播力的两个维度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分析,深度科技报道的潜在传播力主要是由专家贡献和记者贡献两个维度来决定的。专家贡献是影响深度科技报道传播能力的主要因素,记者贡献是次要因素。
(一)专家贡献维度
专家贡献是一个多维度因素的集合,主要包括专家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他们研究中时间、精力上的付出情况,他们取得成果的类型,解决问题的程度等。专家贡献维度,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
1、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首先决定着科技报道的传播潜力。只有那些与公众生存、社交和发展需求契合度高,内容上贴近大众日常生活,而且对大家有用的深度科技报道,才有可能具有较强的传播潜力。当然,研究内容的传播潜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变量,会随着时间和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深度科技报道选择了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基本上就决定了它的传播潜力大小。
2、时间精力
科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它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专家学者在某个研究工作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决定其传播潜力的又一个因素。专家学者时间和精力的积累过程,是深度科技报道传播潜力的基础,只有那些让专家学者长期关注,并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研究项目,才有可能具备较强的传播潜力。一个研究了1个月的成果和一个研究了10年的成果,它们的潜在传播力一般肯定是后者要强一些。
3、解决程度
科学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反复证伪的过程,科技成果的呈现方式也会有不同的状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拿出了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彻底颠覆了原有的认知等等。因此,专家对于某个科学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深度科技报道潜在的传播能力。只有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强的发现,才能在传播过程中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记者贡献维度
记者对于深度科技报道的贡献,也是一个多维度因素的集合。专家学者的科技贡献、研究成果,一般在记者接触到以前,就已经通过严格的同行评议,被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等接收或公开发表,或者经过知识产权部门审查获取专利保护等,理论上记者不参与,它们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传播。记者参与深度科技报道工作,其实只是实现了研究成果从点到面的传播。
1、故事化、趣味性程度
能够实现最大传播能力的新闻作品,无一不是故事化和趣味性程度高的作品。记者参与深度科技报道,主要目的是通过自身掌握的新闻技巧,完成对严肃学术成果的科学解码,在表达上更生动活泼、平易近人,使文章富有生活情调、能够引人入胜,高效率地完成专家学者学术成果的传播,更好地满足公众对于科技信息的需求。这种故事化、趣味性的解码工作,其对象是科学研究的细节,目的是把专家醉心痴迷的研究过程,变成能让普通人看得明白的精彩故事。
2、专业术语化解能力
专家学者使用的专业术语,可以有效简化为科学研究的描述,能够把复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抽象成便于理解的简单模型,这样做的前提是双方必须有共同的话语体系和认知基础,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恰好不具备这个基础。因此,记者对于深度科技报道的贡献,就是要学会把专业术语进行表达上的化解,使用普通读者看得明白的语言进行描述,或者借用图表、视频、声音、动画等手段,丰富读者的理解途径。此外,还要控制专业术语的比例,防止过多纠结于研究细节等。
3、坚持客观公正严谨
科技报道必须避免单一观点和一家之言,应该坚持引入多方观点。记者在采写深度科技报道时,对于那些没有结论的问题,争议较大的事件,要重视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对立学派的意见,坚持做到客观、公正和严谨,还原科学研究的本来事实,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问题。客观、公正和严谨地引入不同观点,能够在确保新闻不失实的情况下,避免绝对化,扩大深度科技报道的生命力,延展其传播范围,提升其传播潜力。
结语
有选择地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工作方式。在深度科技报道的采写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深度科技报道作品的传播潜力,我们应该把目光前移到新闻作品完成前的阶段,尤其是重视专家贡献和记者贡献两个维度的各项因素,特别要重视专家贡献维度的核心作用。总之,在深度科技报道中,光有会讲故事的好记者是写不出具有较强传播力的作品,而光有会做科研的学者也写不出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两者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云芬.做好报纸深度科技报道的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13(3):58-59.
[2]张春华.“传播力”评估模型的构建及其测算[J]. 新闻世界,2013(9):211-213.
[3]刘湘竹、谢小芳. 科技报道应“理性”满足读者需求[J].中国报业,2014(3)下:47-48.
[4]王玉蓉.公众需求与科技报道的有效传播[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 88-89.
[5]刘景文.科技报道如何让受众“喜闻乐见”[J]. 南方电视学刊,2016(2):108-110.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编:姚少宝
【摘 要】一篇深度科技报道作品的传播过程,一般划分为写作和传播两个阶段,包含专家工作、记者参与、媒体平台和读者参与四个环节。在这两个阶段中,写作阶段是根本和基础,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深度科技报道的潜在传播力。本文讨论和分析了写作阶段的两个环节对深度科技报道潜在传播力的影响,认为在深度科技报道的采写工作中,应该把目光前移到新闻作品完成前的阶段,尤其是重视专家贡献和记者贡献两个维度各项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深度科技报道;传播力;专家贡献;记者贡献
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门彻“三层报道”理论指出:对事实表面的直截了当的报道是第一层报道;发掘事实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是第二层报道;在事实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为第三层报道。深度报道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从第二层和第三层报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
深度科技报道,也叫深度科技新闻,指的是对专家学者、研究小组或研究群体,在一段时间内开展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的阶段性、总结性、比较性新闻报道,写作体裁和形式一般以通讯为主,具有字数多、篇幅长的特征,能够从不同角度揭示所报道对象的细节。
从事深度科技报道工作,不但需要有扎实的新闻写作功底和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而且需要作者阅读大量科学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采访,还需要厘清所报道科学事物的发展规律、来龙去脉,这样才能最终写出客观准确、有吸引力、闪烁着理性光芒的好作品。
目前,国内科技报道尚处于传播的初级阶段,大部分作品属于科普读物,深度长文少、反思质疑少,科技报道理应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功效发挥不足,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就更弱了。本文从深度科技报道的概念、主体出发,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影响深度报道潜在传播力的因素。
一、深度科技报道及其潜在传播力
科技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科技报道是记者和媒体长期关注的热点。深度科技报道围绕人们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展开,它不但要进行事实性报道,告诉读者“是什么”的问题,更要释疑解惑、对比分析,跟进解释科技报道背后的“为什么”和“怎么回事”。
(一)深度科技报道的对象和范围
根据报道的对象不同,一般可以把深度科技报道分为科技事件型深度报道、科技人物型深度报道和科技成果型深度报道三大类。
科技事件型深度报道的重点是科技本身,关注的是对公众紧密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比如当前科技界普遍关注的基因、克隆、气候变化、空间技术、纳米科技等,这类报道跨度宽、视角大、宏观性强,其本身一般就是社会热点;科技人物型深度报道的重点是专家学者,主要是从研究者个体或群体的角度出发,以人为切入口开始剖析科学问题,这类报道的主角仅限于个体或小团队,呈现的是某个科学问题的局部情况,时间跨度受限于被报道对象;科技成果型深度报道重点关注的是单项科技成果,一般一事一文,时间跨度上往往只是一个点,虽然题材不大但关注度非常高,容易在短期内成为社会热点。
科技报道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新闻报道方向,但深度科技报道的题材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做深。一般来讲,如果一个科技新闻适合用来做深度报道,那么它应该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被报道对象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科学意义;与当前社会热点高度契合,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或对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可能改变既定的生活方式,或者颠覆人们既有的科学常识;研究结果争议性非常大,具有较强的讨论价值,尚存在不确定性;具有重要的使用和推广价值,实用性较强等等。
(二)深度科技报道的传播力
完成一篇深度科技报道,然后进行传播并在社会和读者中产生影响力,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四个环节:第一阶段是作品完成前,包含科学家本身工作、记者劳动付出两个环节;第二阶段是作品完成后,包含媒体传播平台、读者阅读参与两个环节。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根本和基础,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深度科技报道的潜在传播力。本文仅讨论第一阶段的两个环节,也就是专家贡献和记者贡献对深度科技报道的影响,它们决定着深度科技报道作品的潜在传播能力。
长期以来,在讨论传播力的时候,研究者主要聚焦在大众媒体作为传播主体上,研讨的方向一般是从媒体的角度出发,集中在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方面。实际上,新闻作品本身的内容和质量,往往决定着后期的传播效果,这一现象在深度科技报道中尤其显著。与一般的新闻不同,深度科技报道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除了记者的付出会对新闻作品的传播力产生贡献外,专家学者本身的劳动才是决定其传播力的首要因素。
二、深度科技报道潜在传播力的两个维度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分析,深度科技报道的潜在传播力主要是由专家贡献和记者贡献两个维度来决定的。专家贡献是影响深度科技报道传播能力的主要因素,记者贡献是次要因素。
(一)专家贡献维度
专家贡献是一个多维度因素的集合,主要包括专家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他们研究中时间、精力上的付出情况,他们取得成果的类型,解决问题的程度等。专家贡献维度,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
1、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首先决定着科技报道的传播潜力。只有那些与公众生存、社交和发展需求契合度高,内容上贴近大众日常生活,而且对大家有用的深度科技报道,才有可能具有较强的传播潜力。当然,研究内容的传播潜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变量,会随着时间和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深度科技报道选择了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基本上就决定了它的传播潜力大小。
2、时间精力
科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它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专家学者在某个研究工作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决定其传播潜力的又一个因素。专家学者时间和精力的积累过程,是深度科技报道传播潜力的基础,只有那些让专家学者长期关注,并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研究项目,才有可能具备较强的传播潜力。一个研究了1个月的成果和一个研究了10年的成果,它们的潜在传播力一般肯定是后者要强一些。
3、解决程度
科学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反复证伪的过程,科技成果的呈现方式也会有不同的状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拿出了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彻底颠覆了原有的认知等等。因此,专家对于某个科学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深度科技报道潜在的传播能力。只有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强的发现,才能在传播过程中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记者贡献维度
记者对于深度科技报道的贡献,也是一个多维度因素的集合。专家学者的科技贡献、研究成果,一般在记者接触到以前,就已经通过严格的同行评议,被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等接收或公开发表,或者经过知识产权部门审查获取专利保护等,理论上记者不参与,它们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传播。记者参与深度科技报道工作,其实只是实现了研究成果从点到面的传播。
1、故事化、趣味性程度
能够实现最大传播能力的新闻作品,无一不是故事化和趣味性程度高的作品。记者参与深度科技报道,主要目的是通过自身掌握的新闻技巧,完成对严肃学术成果的科学解码,在表达上更生动活泼、平易近人,使文章富有生活情调、能够引人入胜,高效率地完成专家学者学术成果的传播,更好地满足公众对于科技信息的需求。这种故事化、趣味性的解码工作,其对象是科学研究的细节,目的是把专家醉心痴迷的研究过程,变成能让普通人看得明白的精彩故事。
2、专业术语化解能力
专家学者使用的专业术语,可以有效简化为科学研究的描述,能够把复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抽象成便于理解的简单模型,这样做的前提是双方必须有共同的话语体系和认知基础,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恰好不具备这个基础。因此,记者对于深度科技报道的贡献,就是要学会把专业术语进行表达上的化解,使用普通读者看得明白的语言进行描述,或者借用图表、视频、声音、动画等手段,丰富读者的理解途径。此外,还要控制专业术语的比例,防止过多纠结于研究细节等。
3、坚持客观公正严谨
科技报道必须避免单一观点和一家之言,应该坚持引入多方观点。记者在采写深度科技报道时,对于那些没有结论的问题,争议较大的事件,要重视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对立学派的意见,坚持做到客观、公正和严谨,还原科学研究的本来事实,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问题。客观、公正和严谨地引入不同观点,能够在确保新闻不失实的情况下,避免绝对化,扩大深度科技报道的生命力,延展其传播范围,提升其传播潜力。
结语
有选择地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工作方式。在深度科技报道的采写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深度科技报道作品的传播潜力,我们应该把目光前移到新闻作品完成前的阶段,尤其是重视专家贡献和记者贡献两个维度的各项因素,特别要重视专家贡献维度的核心作用。总之,在深度科技报道中,光有会讲故事的好记者是写不出具有较强传播力的作品,而光有会做科研的学者也写不出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两者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云芬.做好报纸深度科技报道的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13(3):58-59.
[2]张春华.“传播力”评估模型的构建及其测算[J]. 新闻世界,2013(9):211-213.
[3]刘湘竹、谢小芳. 科技报道应“理性”满足读者需求[J].中国报业,2014(3)下:47-48.
[4]王玉蓉.公众需求与科技报道的有效传播[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 88-89.
[5]刘景文.科技报道如何让受众“喜闻乐见”[J]. 南方电视学刊,2016(2):108-110.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