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实证研究

    李玉姣

    

    

    

    [摘? 要]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是实行农民工市民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考察住房公积金缴纳、住房性质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发现住房公积金使农民工的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显著提高,自有住房会加强农民工的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因此,要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推动作用,必须健全住房保障制度,以此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住房公积金;住房性质;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8-0069-07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实施,而市民化的核心问题是满足其城市安居所需的住房。住房需求的保障是个人生活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只有“片瓦遮头”才能让人有一种安全感,而不至于毫无依靠。2017年我国农民工总量高达2865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这样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组织体系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深刻影响着各地区的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农民工而言,市民化进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住房问题。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工的城镇住房问题。事实上,我国在2005年出台的《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允许农民工参加住房公积金的相关制度。2016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其中表明中央财政在安排城市保障性住房等相关专项资金时给予更多支持,将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居住问题,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些举措的实施成为降低农民工生活负担、保护农民工居住安全的重要手段,更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工具。所以本文从住房公积金入手,并且结合住房性质,分析住房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进而探寻如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一、文献综述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是他们自己是否打算在城市长期生存的判断决定,是市民化身份转变的来源,这不仅事关他们自己及家庭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目前,学术界对农民工市民化展开大量的研究,关于该群体是否愿意在城市居住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孙小龙等(2015)针对2014年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农民工返乡意愿开展实证研究,发现84%的外出农民工存在返乡定居的倾向。[1]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顯示,49%的农民工不愿意进城,66%的农民工表明到了一定年纪将会返乡生活。而张文武等(2018)从城市规模与市民化意愿的角度研究,发现农民工倾向于到大城市和小城市定居,而对于在中型城市的定居意愿并不强烈。[2]由此说明,农民工的城市居住意愿存在不稳定性,因此研究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早期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侧重于整体性描述,而现在逐渐由个人因素转变为家庭方面的考量,所以在影响因素研究中,住房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只有满足其在城市的居住安全,才能真正使其家庭稳定地在城市居住生活,实现市民化的转变。祝仲坤和冷晨昕(2018)考察了农民工住房状况对其市民化身份认同的作用,发现拥有自由住房的农民工,其城市身份的认同感较高。[3]王先柱和王敏(2017)指出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系统,对于农民工的购房能力起着改善作用,同时也是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一种完善。[4]汪润泉和刘一伟(2017)调查了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的影响,发现住房公积金的参与可以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心理预期。[5]赵宁(2016)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的住房难题成为城市定居中的主要障碍,需将新生代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中,解决其住房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城市融入。[6]王伟等(2016)指出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对于新生代群体的城市定居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三四线城市的效果不好。[7]王桂新和胡健(2015)也指出住房公积金作为住房保障的主要内容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8]然而郑小晴和胡章林(2008)却指出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使得其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在省间转移时出现问题,因此弱化了其缴纳住房公积金的意愿。[9]

    纵观现有文献,我们发现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成为当前探索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但是关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本文从关于市民化意愿的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两个层面展开实证研究,以农民工的住房公积金缴纳以及现居住的住房性质为出发点,分析它们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作用强度。以此,希望能对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该调查采用多层、多阶段、成规模比例的抽样方法,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2个省级行政单位。本文选取年龄大于18岁、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外出流动一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作为本文农民工的研究对象,最终样本包括136586个观测值。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借鉴宁光杰和刘丽丽(2018)、杨巧和陈诚(2019)的思路[10][11],将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指标分为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因此本文构建二元选择模型并利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模型中Y_stayingi为被解释变量,由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分别衡量。HPFi和Housei为核心解释变量,分别为表示第i位农民工的住房公积金缴纳和当前住房性质。Zi为一系列控制变量。为地区虚拟变量,控制不可观察的地区因素。εi为随机扰动项。

    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扩宽公共住房保障渠道,优化农民工居住环境,维护其居住安全感。一方面,统筹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将农民工住房问题添加到住房发展规划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多种方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如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另一方面,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到住房保障的范围内,特别是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有稳定收入但居住困难的农民工群体。同时,逐步把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范围内,给予相应补助。企业可按照用地标准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面向用工单位或农民工出租,改善他们的住宿生存环境,并且,政府可按照一定规定,给予农民工住房租赁机构一定的税收减免,降低他们的居住成本。

    (二)建立多位一体的成本分摊机制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仅仅依靠财政负担不能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构建多位一体的成本分摊机制,以此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民工群体的覆盖。首先,政府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主要责任主体,需要承担主要的支出行为,协调央地之间、人口流入流出地之间的成本比例与分摊机制。具体来说中央政府应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等方面承担较多的支出责任,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其将财政投入重点聚焦于城市保障性住房和就业服务等内容,全方位保障农民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其次,企业也要积极承担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服务的责任,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承担起雇佣农民工的工伤、生育、失业等医疗保险的缴费责任,参与农民工公共服务的成本分摊过程。最后,个人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受益者,也应根据自身能力承担一定比例的公共服务成本,减轻政府和企业投入公共服务的支出压力,以保障农民工市民化的顺利实施。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参与机制

    政府与社会要努力营造农民工社会融入氛围,关心并丰富其政治、文化、社交等方面的活动,积极引导与推荐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或者社团组织,扩大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员中的占比,使其参加社会管理,与城镇居民平等共享选举权、参与权、表达权等公民权利,行使法定民主政治权力,完善其社会参与机制。同时,关怀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利用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博物馆、图书管、社区活动中心等设施,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水平,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与市民间的交流与互动,扩大其社交范围,使得农民工能更加融入城市生活并定居于此,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小龙,王丽明,贾伟.农民工返乡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农民工的调研数据[J].农村经济,2015,(10).

    [2]张文武,欧习,徐嘉婕.城市规模、社会保障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J].农业经济问题,2018,(09).

    [3]祝仲坤,冷晨昕.住房状况、社会地位与农民工的城市身份认同——基于社会融合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8,(01).

    [4]王先柱,王敏.住房公积金支持农民工购房的路径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5]汪润泉,刘一伟.住房公积金能留住进城流动人口吗?——基于户籍差异视角的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7,(01).

    [6]赵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中住房保障的困境与出路[J].政法论丛,2016,(01).

    [7]王伟,陈杰,艾玮依.新生代农民工在三四线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基于2014年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8]王桂新,胡健.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市民化意愿[J].人口学刊,2015,(06).

    [9]郑小晴,胡章林.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体系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10]宁光杰,刘丽丽.市民化意愿对农业转移人口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8,(06).

    [11]杨巧,陈诚.经济集聚、住房支付能力与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9,(01).

    [12]祝仲坤.住房公积金与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7,(12).

    责任编辑? 杜福洲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政经发展总体平稳地区合作持续

    鲁文义吴沛斌内容提要2017年是东南亚地区稳步发展的一年,各国政局总体稳定,经济发展企稳回升,南海问题进一步降温趋缓,地区合作势头加

  •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同的法律分

    摘 要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展公共服务,亦称为政府购买,是解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