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展演:《谁的青春不迷茫》
石玉洁
【摘 要】自2011年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上映兴起了所谓“台式青春”热潮,给国产青春题材影片提供了范本,创作者似乎都陷入了台式青春片的范式漩涡,沾取形式颜料,遮盖了电影本身以叙事架构为主的本原。这些以“圆满青春”为噱头的影片,摒弃了故事创作的初衷,似是又做了一次不大出格的粘贴,故事如段落拼图般的展演,浮于空中,无法落地。
【关键词】国产青春题材;台式范本;扁平化人物;圆满青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05-01
近年国产青春题材影片热度居高不下,虽发展至2016年,其在文本建构上仍存在不少弊病。“青春”该怎样言说,的确值得复议,早已泛化的“怀旧、回忆”述说模式之下,是新生导演的叙事创作偏离与对青春主题的误读。青春题材影片《谁的青春不迷茫》(以下简称<青茫>)虽稍有进步,但从中也可窥见偏差。
一、扁平化人物塑造
文本并未脱离“校园——社会”的时间叙事路径,故事本身未与作家刘同的同名小说有任何关联,但回归叙事,联合编剧、新人导演的方式带来的是整体的拼贴和述说混乱。影片主要讲述了“优等生”林天骄为了“省三好学生”的荣誉和加分作弊与“差生”高翔交涉,后因高翔恶作剧的言语引起困扰,报复过程中却与高翔互生好感、互相鼓励对方追逐梦想的故事。全片主线为林与高之间的懵懂情感,夹杂着林天骄好友陆田甜与欧小洋、林的弟弟对田甜的暗恋叙述,在影片结尾各自梦想圆满,得到“突破自我,实现人生理想”的主题升华。本片仍采用时间消解矛盾,给予观众怀旧情绪。
片中人物的扁平化成为较明显的设置缺陷,女主角林天骄的优等生视角与其对于差生“那种人”的固有轻视态度,以及其后说出“也只是个修车的”人生观显现,与本片鼓励“自我突破”的主题本质是相悖的。而班主任完全成为了学生族群的对立面,没有任何师生情感的动因铺垫。陆田甜、欧晓洋的设置更不显其鲜活。国内青春题材电影似乎陷入了以“台式青春片”为代表的误区中:(一)两方基于校园背景的事实现状并不相同,片面模仿扁平的人物设置板式,基本丧失了角色塑造的主导权。(二)多数台湾青春片受日本校园动漫改编影片影响,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上皆有漫画般夸张片面、不合现实之感,贸然采用其范式并不可取。(三)台、韩、泰等国大量同类题材影片的影响,使国内创作者陷入了“青春中爱情是最高表达主题”的思维局限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的来源都是生命本身所带来的,并不是历史和文化带来的”。①当下的创作者们却多利用外物展现人物,缺乏对人物内心的解读,致使人物形象缺乏立体感。
二、矛盾的自我消解与理想的完满呈现
片中所展现的主要矛盾为林天娇想得到“省三好学生”而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但到了结尾却自行放弃,为主要矛盾的自我消解;高翔的主要矛盾为父亲缺失重压下的自我解救,但以远走的形式做了开脱,其自身桎梏并没有打开;同样的陆、莫的剃头、班主任在林天骄翻墙时的安慰、林父母的最终和解、林弟弟的暗恋与歌手出道;主线的林王两人中学时梦想“实现”也成了最大的“圆满”。片中未见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物,没有少年思绪的更深层体现,何谈青春?
创作者并未理解“青春”的真正内涵,而以成人视角架构了所谓“圆满青春故事”。编剧在故事架构中都忽略了一点:在青春时代,将利益目标合理、完满达成这件事本身已不是少年思绪,更不用提爱情完满,实际上“国内青春”多半是纪录片《高三》的情状。显然,当下的青春电影只能算作“青春题材”,而不能划为青春片范畴。
三、话语表达与群体性反抗
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开始,内地青春电影中便频频出现“话语表达与群体反抗”情节:如《那些年》中沈佳宜为主导的全班对于教官因班费丢失查书包的反抗;《我的少女时代》中林真心为主导的全体对于不合理校规的反抗;在《青茫》中则表现为林天骄为主导的对于所谓“评奖制度”、教师权威的群体性反抗。“青春话语”多通过台词的强硬煽情表达,话语权的获得则集中体现在对于权威的抵抗上,之后便不了了之。
创作者将青春话语表达设置为故事高潮和释放出口,实质上并未对主题有推动作用。《青茫》本身讲的是“突破自我”的故事,跟“反抗权威”并无本质冲突,而片中多数的挫折设置也显现出标签式的浅略感,如片中主体“退学、父母离异、与爷爷相依为生”等困境显现,编剧想表达的“反抗”的情节多数在影片中因没有细化和情绪描摹而变得虚浮无力,犹如蜻蜓点水。
在青春题材影片已经疲乏的当下,创作者还需做的是对于青春主题更慎重、更深入的探索。青春的内核,不应在于浅层的励志元素拼贴和怀旧烘托,青春很独特,也很平凡。
注释:
①张颐武:《再想象与再结构——中国电影的‘当代性》,《跨世纪的中国想象》,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27页。
参考文献:
[1]张颐武.再想象与再结构——中国电影的“当代性”[A].跨世纪的中国想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建磊.刍议国产青春电影的“共识性”表达[J].当代电影,2016,(0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