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走向远方
周江然
我曾作过统计,初中三年语文课时共千余节,可是大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停留在浅层认知阶段。如果我们向少数语文学得好的学生“取经”,他们的学习宝典几乎不谋而合,那就是阅读!无数事实证明,阅读是解决语文学习问题的不二法门,是提升师生语文素养的唯一选择,更是语文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1年,我调任一所乡镇中学担任校长。这所学校班额较大,整体成绩偏低,尤其是语文学科成绩严重落后。当我深刻地意识到阅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后,便大刀阔斧地领着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一、单元整合,巧妙串联主题类文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评价说:我们语文教材的编选基本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钱教授的话实在是一针见血。显然,仅仅围绕教材进行的语文学习是不够的,为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汲取无限的养分,我要求语文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果断而科学的取舍。因为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同一主题或相同文体编排的,所以我们用单篇引路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即每个单元选一至两篇重点课文精读,指导学生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技巧、修辞手法等方面深入探究,然后在课堂上比较这一类文章的共性、特色,把单元内的课文用尽量短的时间学完。这样的整合方式让学生对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与学习方法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为今后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语文教学向课外延伸节省时间。
二、连线成面,拓宽语文视野
要想让学生的语文视野冲破课堂的樊篱,语文教师就必须收放自如,抓住教学资源中的关键点,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会语言的丰富与精彩。
1.以主题为核心的多重视角拓展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文本,启发学生寻找同类主题的作品来阅读。如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抓住“莲之高洁”的特点拓展到关于品性修养的文学作品,可以链接郑燮的短诗《题画兰》、朱自清的散文《梅花》;学习《孤独之旅》一课,可以拓展到同类主题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经典名著;学习《未选择的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作者对“路”不同的精彩描写,如辛弃疾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的“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优秀的同类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总能给读者以情的陶冶、理的启迪、志的激励。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思想的光辉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从而提升审美品位。
2.以“人物”为核心的多重视角拓展阅读。教材中有些主题是围绕“人物”确定的,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文章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鲁迅及其时代背景,教师可以拓展其他和鲁迅有关的作品,如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赵雯雯的《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也可以让学生读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等。这些文章题材广泛,视角多样,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更多元、系统、集中地了解鲁迅,从而在心中构建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然,诗词歌赋同样可以以作者为拓展点。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生平、代表作、趣闻逸事等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作品,也为写作积累大量可用的素材。
3.以“艺术手法”为契机的多重视角拓展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文本使用的艺术手法为拓展点,去读类似的其他作品。随着查阅、收集和交流,学生对这类艺术手法的作品的了解必然丰富起来。在掌握了常用的艺术手法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如学习诗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的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尝试自己作诗,通过“磨字炼句”来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讀写结合,积淀语文能力
古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字词句段,然后写读后感,或者进行课文续写、仿写、改写等。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把握课文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方法,理解文章结构思路与主题,再进一步学习文章相关的知识背景。时间长了,在积累大量的生活材料和阅读素材后,学生便会有深刻的感悟和独特的体会急于表达,自然而然产生写作的意愿,于是,优美的文字就会流注笔端。
为了让阅读成为师生一种优秀的学习生活习惯,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百生讲坛”“百师讲坛”“走近李白”“东坡风骨”“走遍中国”“师生读书交流”等专题阅读活动。师生在交流中拓宽了阅读视野,提升了语文能力。这些成功的尝试使我坚信,语文要想走出“低效耗时”的怪圈,就必须走阅读之路。只有大量阅读,才能“采得百花酿成蜜”,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我曾作过统计,初中三年语文课时共千余节,可是大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停留在浅层认知阶段。如果我们向少数语文学得好的学生“取经”,他们的学习宝典几乎不谋而合,那就是阅读!无数事实证明,阅读是解决语文学习问题的不二法门,是提升师生语文素养的唯一选择,更是语文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1年,我调任一所乡镇中学担任校长。这所学校班额较大,整体成绩偏低,尤其是语文学科成绩严重落后。当我深刻地意识到阅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后,便大刀阔斧地领着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一、单元整合,巧妙串联主题类文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评价说:我们语文教材的编选基本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钱教授的话实在是一针见血。显然,仅仅围绕教材进行的语文学习是不够的,为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汲取无限的养分,我要求语文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果断而科学的取舍。因为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同一主题或相同文体编排的,所以我们用单篇引路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即每个单元选一至两篇重点课文精读,指导学生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技巧、修辞手法等方面深入探究,然后在课堂上比较这一类文章的共性、特色,把单元内的课文用尽量短的时间学完。这样的整合方式让学生对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与学习方法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为今后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语文教学向课外延伸节省时间。
二、连线成面,拓宽语文视野
要想让学生的语文视野冲破课堂的樊篱,语文教师就必须收放自如,抓住教学资源中的关键点,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会语言的丰富与精彩。
1.以主题为核心的多重视角拓展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文本,启发学生寻找同类主题的作品来阅读。如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抓住“莲之高洁”的特点拓展到关于品性修养的文学作品,可以链接郑燮的短诗《题画兰》、朱自清的散文《梅花》;学习《孤独之旅》一课,可以拓展到同类主题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经典名著;学习《未选择的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作者对“路”不同的精彩描写,如辛弃疾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的“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优秀的同类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总能给读者以情的陶冶、理的启迪、志的激励。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思想的光辉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从而提升审美品位。
2.以“人物”为核心的多重视角拓展阅读。教材中有些主题是围绕“人物”确定的,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文章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鲁迅及其时代背景,教师可以拓展其他和鲁迅有关的作品,如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赵雯雯的《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也可以让学生读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等。这些文章题材广泛,视角多样,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更多元、系统、集中地了解鲁迅,从而在心中构建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然,诗词歌赋同样可以以作者为拓展点。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生平、代表作、趣闻逸事等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作品,也为写作积累大量可用的素材。
3.以“艺术手法”为契机的多重视角拓展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文本使用的艺术手法为拓展点,去读类似的其他作品。随着查阅、收集和交流,学生对这类艺术手法的作品的了解必然丰富起来。在掌握了常用的艺术手法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如学习诗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的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尝试自己作诗,通过“磨字炼句”来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讀写结合,积淀语文能力
古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字词句段,然后写读后感,或者进行课文续写、仿写、改写等。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把握课文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方法,理解文章结构思路与主题,再进一步学习文章相关的知识背景。时间长了,在积累大量的生活材料和阅读素材后,学生便会有深刻的感悟和独特的体会急于表达,自然而然产生写作的意愿,于是,优美的文字就会流注笔端。
为了让阅读成为师生一种优秀的学习生活习惯,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百生讲坛”“百师讲坛”“走近李白”“东坡风骨”“走遍中国”“师生读书交流”等专题阅读活动。师生在交流中拓宽了阅读视野,提升了语文能力。这些成功的尝试使我坚信,语文要想走出“低效耗时”的怪圈,就必须走阅读之路。只有大量阅读,才能“采得百花酿成蜜”,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