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集中注意力”活动目标样本问题分析

    裴春梅

    〔摘要〕精准有效的活动目标是心理活动课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许多教师在设计心理活动课方案过程中忽视了活动目标的作用,存在目标分类不合理、目标主体不明确或目标设计缺乏达成手段、目标设计过于高大不易实现等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具体活动目标样本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帮助心理辅导教师避免活动目标设计时的常见错误,初步掌握设计方法。

    〔关键词〕心理课;目标设计;样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8-0026-02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1]。心理活动课的活动目标也是一种教学目标,因此,根据该教学目标的定义,心理活动课的活动目标是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开展心理活动课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学生通过心理活动课的实施后所要产生的心理或行为上的变化。

    一、活动目标样本

    本文选择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优质课的一篇活动课设计,遵循心理活动课“感知—体验—升华”的操作顺序,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本节课设计方案中活动目标的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在活动目标的分类、目标主体的确立和目标的达成手段等方面还值得商榷。

    (一)认识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注意力的概念以及特点,初步了解自己的注意力发展情况。

    (二)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集中注意力对自己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在调节自我以及他人的注意力时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

    (三)行为目标

    运用思考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培养学生将其进一步运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养成做事专心致志的良好习惯。

    二、问题分析

    本次心理活动课的主题是“集中注意力”,针对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差,影响了学习效果的情况而设定。教师通过游戏体验、视频感悟、分享交流和舒尔特方格训练,让学生感受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学习提高注意力的训练方法,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调整自己,提高注意力水平。综观样本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目标分类不合理,脱离课程标准的要求

    按照新课程理念,可将活动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的,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过程与方法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手段;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保持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的动力系统[2]。本节课的目标分类为“认识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从具体内容看,忽略了目标达成的过程与方法,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然而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经历一定的过程,通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定可以引导教师思考学生在学习体验过程中方法是否合理,过程是否科学,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

    (二)目标主体不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牢固

    心理课的活动目标是学生经过心理活动课后所要达到的结果,其行为主体是学生,这点在案例中体现不足。如:“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注意力的概念以及特点,初步了解自己的注意力发展情况。”后半句的主语为学生。但前半句中“引导”一词的使用,表明该目标是从教师出发的,把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体表述成“教师”,而不是“学生”,这和当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相符合。而在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制定时“帮助学生”“培养学生”“加强学生”的运用则完全以教师替代学生,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目标设计缺乏达成手段,模糊空泛

    活动目标主要是针对课堂活动而设定的,具有明确、具体的特点,是教学组织和方法选取的依据和标准[3]。但是案例在设计课堂活动目标时,简单概括的描述缺乏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如“理解集中注意力对自己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学生如何去理解,怎样表明他已经理解,如何知道学生的理解程度是否已经达到了这堂课的要求,显得模糊不清,这样的目标形同虚设,对于课程实施缺乏指导作用。“运用思考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这一目标中看似阐明了方法,然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思考,还是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目标表达时依然不够明确。

    (四)目标设计过于高大,不易实现

    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需要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进行预期,这就要求设定恰当适宜的目标。目标太低,学生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兴趣;目标太高难以达到则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挫败感。如“培养学生将其进一步运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养成做事专心致志的良好习惯”这样的目标通过一节心理课就能达到吗?一个人的能力培养和习惯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惯的形成至少需要21天的重复,因此在这一目标制定时需要更切实际,提高达成的可能性。另外,“进一步”一词的使用说明之前已有了一定的运用基础,但这个基础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切实存在,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重新调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课时的活动目标修改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注意力的概念,说出注意力的特点。

    2 .体会注意力水平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初步判定自己的注意力水平。

    3.能熟練运用凝视法和舒尔特表格进行注意力训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热身游戏,感受注意力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参与,体验注意力特点对活动结果的影响。

    3.通过视频分享,初步判定自己的注意力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注意力实验,感受集中注意力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

    2.通过视频分享,初步具备学习时集中注意力的意识,形成专心致志的态度。

    3.通过游戏训练激发自我训练注意力的兴趣,在提高注意力水平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郭成.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陈 斌.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J].中国基础教育,2006(1):29-31.

    [3]梁萍云.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四个相结合[J].教学与管理,2007(3):74-75.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第八中学,马鞍山,243000)

    编辑/丁 尧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贾东惠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地

  • 课前5分钟微评论,家国情怀在我

    王正嵘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正确运用和理解祖国的语言。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构建高效语文